王奕君
那天,我坐在电脑前,想为去世两年的父亲写一些文字。忽然,从我的书柜上,掉下来了那本《相约星期二》。仿佛冥冥中有一个提醒,我第三次翻开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我的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书中的主人公莫里是一位经济学教授,而本书的作者、作家兼记者米奇·阿尔博姆是他的学生。偶然间,米奇得知老师身患绝症,急忙前去探望。十六年没见了,教授有太多的话,也是最后的话,想要说出来。于是,他们相约,老师每周二给学生上一次人生大课,谈及人生,社会,情感,还有死亡。这样特殊的人生课,总共上了十四节,而最后一课,是葬礼。
初读这本书,已是好多年前了。那时,我正值人生的盛夏,我被一个又一个宏伟蓝图推动着往前赶,难得安静。我从书中读到一段话:“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买车、买房、装修……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大家似乎已经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后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问: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这些话,仿佛专为说给我的。我沉吟良久。过后,却没有停下脚步。
直到父亲患肺癌住院。深夜静寂,我含着泪重读这本书,我想在即将到来的生离死别中,寻找一点心灵的慰籍。莫里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学会了“与生活讲和。”放下所有追逐,所有身外事。莫里说,他对别人有了越来越多的依赖性,比如,他现在吃、坐、移动都需要有人帮助。他不赞同为了自尊,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就故意疏远亲情的那种坚强,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也要去接受爱。”
秋后,父亲走了。思念他时,又想起莫里老人的话:“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地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这真是一位智慧的老人!他连身后亲人的悲哀,也都顾及到,并给予了释怀的方法。
父亲已走了两年,当我内心又汹涌着思念之时,偶然间又翻开了这本书。
《相约星期二》一书,我是分三个不同的时段,多次阅读的。每次读,都有更深刻的感怀。阅读,像旅游一样,沿途的风景,在不同心境下去看,感受会大不一样。
书已泛黄,但它不会过时。因为多年过去,现在的人们,仍沉溺于繁华浮世之中,对于生存的困惑和生死的焦虑,不是更少,而是更多了。所有这些,都需要经典的文字来抚慰、指引,而《相约星期二》正是这样一本书。博尔赫斯说:“比阅读更好的事,那就是重读。每一次我们重读一本书,这本书就与从前稍有不同,而我们自己也与从前稍有不同”;纳博科夫说:“一个优秀的读者,一个成熟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只能是一个‘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