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新课程理念强调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并感受其独特魅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程的意义,并分析其现状,就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策略,期望能为一线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重要意义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2021)明确要求实现“3+2+N”全科覆盖,小学阶段重点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孕育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通过讲述爱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如奋斗、奉献等),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将爱国情、强国志融入成长过程,服务于民族复兴大业。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综合性的文化体系,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将其融入思政课程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拓宽其视野,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记忆、观察、表达、审美、情绪管理等能力,对健全人格养成、综合素养提升具有独特价值。
现状分析
受应试导向影响,部分小学思政课教学偏重知识传授与记忆,对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价值挖掘不足。评价体系也多侧重知识考查,忽视对学生文化认同感、道德判断力等核心素养的评价。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关键期,这种倾向不利于其通过思政课有效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影响德育实效。
当前融入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知识点,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对本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节日民俗、历史名胜、名人故事)挖掘利用不够,导致教学内容单一、地域特色缺失;学生难以通过身边可感可知的文化载体建立文化认同与热爱家乡的情感连接,削弱了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虽然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但部分一线教师在思政课中运用数字技术(如VR/AR、智慧课堂平台)融入传统文化仍显不足,存在信息技术应用不熟练、形式单一(如仅播放短视频或图片)、未能深度融合教学内容等问题;教学方式仍以讲授为主,缺乏情境创设、深度探究和互动体验,难以有效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深层理解。
优化策略
强化意识,整合资源。社会层面:加强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产地等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放,为学校提供丰富的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层面:切实提升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其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规划。鼓励教师主动发掘、整理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如九江的浔阳文化、庐山文化等相关元素),建立校内外资源库。营造浓厚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依托地方,开发特色。突破教材局限,积极开发校本特色课程与教材。紧密结合当地历史、民俗文化和名人、非遗资源,设计主题化、项目化的学习内容(如“寻访家乡古迹”“我们的传统节日”“本地名人故事”等)。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红色纪念馆(革命历史遗址)、文化古迹,参与民俗活动(如端午龙舟、中秋赏月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文化魅力,将抽象的“爱国爱乡”情感具象化、生活化,实现知行合一。
技术赋能,创新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VR/AR等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如运用VR技术,重现古代书院讲学、传统节日盛况等历史场景,增强沉浸感;利用智慧课堂平台创设互动游戏、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线上资源库,实现优质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使其能熟练运用技术工具,将传统文化内容以更生动、互动、探究的方式呈现。同时,明确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度融合。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小学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关键举措。面对当前存在的“重智轻德”、内容单一、方式单一等问题,亟需社会、学校、教师协同发力。要提升对传统文化资源价值的认识与保护,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构建校本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与实践体系;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引导小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浔阳区湖滨小学 乐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