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5年07月21日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课程实施要突出学生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的融合”。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仍普遍存在内容抽象化、形式单一化等问题,导致知行脱节现象突出。调查显示,超过65%的学生表示课堂所学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生活。

  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范式,强调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真正回归生活场域。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更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价值

  促进认知与行为的有机统一。生活化教学通过构建“情境—体验—反思—实践”的完整学习闭环,帮助学生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价值准则。以浔阳区湖滨小学“公共生活”单元教学为例,通过模拟社区议事会活动,92%的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民主协商的意义,78%的学生在后续社区实践中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公共事务讨论。

  显著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在三年级“我们的社区”主题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为期两周的社区服务需求调研,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多项能力指标上取得显著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提升42%,问题解决能力提升38%,团队协作能力提升35%。这些数据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班级。

  有效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生活化教学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浔阳区湖滨小学跟踪调查显示,持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教师在多个专业维度上获得显著提升,课程开发能力提升31%,活动设计能力提升28%,学情分析能力提升25%,教学创新能力提升27%。

  现实困境与成因分析

  教学资源开发不足。问卷调查显示,78.6%的教师主要依赖教材现有案例开展教学,仅12.3%的教师能够自主开发本土化教学资源。深入访谈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占比63%),缺乏专业指导(占比57%),校本研修不足(占比49%)。

  实践环节设计薄弱。通过对某区32所学校的专项调研发现,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存在明显的“重课堂轻实践”倾向,83.4%的教学活动停留在课堂模拟阶段,仅9.7%设计有系统化的校外实践活动。实践环节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的延伸和巩固。

  评价机制亟待完善。现行评价体系存在明显失衡:纸笔测试占比高达91.2%,而对行为表现、实践成果等过程性评价仅占8.8%。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生活化教学的实际成效。

  教学优化策略

  构建三级实践体系。一是课堂情境模拟。开展“校园法庭”“家庭会议”等角色扮演活动。如,在“网络新世界”教学中设计“信息甄别擂台赛”,通过模拟真实网络情境,帮助学生掌握信息辨别的实用技能。二是校园实践项目。开展“班级公约制”“校园文明岗”等实践活动;将五年级“自主管理”单元改变成为期两周的“班级自治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三是社会实践延伸。与社区、博物馆等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发“传统文化守护者”“法治宣传员”等实践岗位。

  创新家校协同机制。一是建设家长资源库。按职业特长分类建立家长资源档案,邀请不同行业的家长参与课程建设。二是设计亲子实践任务。开发“家庭环保计划”“祖辈故事汇”等特色任务。如在四年级“家风的传承”单元中,通过“我家的传家宝”展示活动,促进家校共育。搭建数字共享平台。利用“家校通”App建立实践成果展示专区,实现过程性记录与多元评价。

  开发校本评价工具。一是制定行为观察量表,围绕“文明礼仪”“责任担当”等主题,开发具体指标的发展性评价工具。二是建立成长档案袋,系统收集实践活动记录、反思日记等过程性材料。三是引入社区反馈机制,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邀请社区工作人员对学生实践表现进行第三方评价。

  总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建立区域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实践保障机制,争取更多社会支持;深化评价改革,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实施能力。通过持续的教学创新和实践探索,生活化教学必将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浔阳区湖滨小学 乐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