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应对过敏“威胁” 2025年07月22日

  今年7月8日是第21个“世界过敏性疾病日”,6月28日,WAO联合各国变态反应机构共同发起了对抗过敏性疾病的全球倡议,旨在普及过敏性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公众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并减轻各种过敏性疾病对人们的生活影响。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典型的过敏性疾病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和过敏性皮炎等。

  过敏与遗传因素有关。研究证明,父母双方都是过敏体质,子女遗传过敏体质概率约为70%;父母一方是过敏体质,子女遗传过敏体质概率约为50%。同时,过敏的发生和发展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环境中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污染物、温度湿度变化等因素都可能直接诱发或加重过敏反应,甚至长期生活在特定环境中还会增加过敏体质风险。

  常见的过敏原有:大豆、鱼虾、蟹、酒精、艾蒿、花生、牛奶、芒果等食物性过敏原,涂料/油漆、橡胶、香水、霉菌、柳絮、榆、杨树、花粉、尘螨、屋尘、真菌、动物皮屑、羽绒等吸入性过敏原。过敏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食用高糖、高加工食品可能扰乱肠道菌群,间接影响免疫调节功能;经常熬夜、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下的人,患过敏性疾病的概率会相应增加;过度清洁会造成有益细菌缺失,导致免疫失衡,反而更容易导致过敏。此外,过敏可能与药物因素有关。部分药物易引发药物过敏反应,特别是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是致命性过敏反应最常见的诱发药物。

  常见过敏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风团、渗液等;眼部瘙痒、充血、红肿等;呼吸系统出现流涕、鼻塞、咳嗽、喘息、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困难等;消化系统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此外,过敏还可能出现犯困、胸闷、心慌、心率加快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引发过敏性休克。

  预防过敏的措施主要有:一、避免接触过敏原。通过医院检测确定具体过敏原,如花粉、尘螨、霉菌、食物(牛奶、坚果等)或动物皮屑等;针对性避开过敏原是预防的基础。二、生活环境保持清洁。保持空气清新,多通风、换气,减少接触空气污染源;定期洗晒被褥和床单等接触物品。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过敏体质。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情绪波动(如压力、焦虑、抑郁等)会导致免疫调节失衡,从而可能诱发过敏症状或使原有过敏问题恶化。

  (九江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