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以工代赈之笔 绘乡村振兴画卷 ——吴山镇智慧大棚点亮致富路 2025年07月22日

  游客在蔬菜大棚体验采摘乐趣。

  道路改造现场热火朝天。

  涂家鑫 孙晋宇 文/摄

  时下,在德安县吴山镇蔡河村,新修的6米宽沥青公路蜿蜒伸展,满载新鲜蔬菜的货车畅通无阻。路边,一座座现代化蔬菜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民们穿梭其间,娴熟操作着智能设备——昔日“晴天一身土”的困窘,已被智慧农业与家门口增收的喜悦彻底取代。

  这一切蝶变,始于吴山镇以工代赈项目的精准落笔。项目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与工赈资金899万元,以“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就业优先、产业融合”为原则,在2500亩土地上建起20000平方米智慧蔬菜大棚,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幸福路”。

  党建引领 破解“造血”难题

  该镇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创新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联动机制。通过土地流转、技能培训、岗位匹配环环相扣,实现了发展方式由“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精心打造的智慧大棚集成无土栽培、水肥一体等前沿技术,不仅大幅提升蔬菜品质与产量,更衍生出运维、采摘、数据监测等多元岗位。20名群众率先受益,人均年增收1.2万元,“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技能提升增动能”的可持续模式落地生根。

  项目赋能 点亮智慧农业

  发展靠科技项目驱动,其引擎是2400平方米的智能温控大棚,堪称农业“智慧芯”。在散光玻璃穹顶下,无土栽培架整齐排列,管理员轻点手机,温、光、水、肥瞬时精准调控。13栋联栋大棚(总面积17000平方米)则采用双层棚顶与湿帘-风机系统,实现周年化、反季种植。科技加持使土地利用率跃升3倍以上,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传统农业焕发无限生机。

  此外,该镇实施道路改造项目,畅通乡村振兴血脉。投入400多万元,将蔡河村年久失修的狭窄水泥路升级为双向沥青路,惠及16个村组1800余人。同步修建5000米长机耕道、3座新机井、4座提灌站及清淤9000米长沟渠,织密了农业生产的“毛细血管网”,为产业发展打通关键一环。

  劳务增收 托起致富梦想

  项目严守工赈初心,开工前即召开动员会,135名村民踊跃报名。施工中组建本地劳务队,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160多万元劳务报酬精准直达,80多个岗位吸纳150余人参与,人均增收超万元。每月公示、足额发放的“阳光流程”,让群众干得安心、挣得放心。

  项目建成后,资产移交村集体合作社持股运营,企业按约分红。收益分配机制清晰:30%反哺村内基建,30%开发公益岗位,40%保障后期维护。监事会全程监督,确保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以上,还提供5个长期岗位,村民年收入增加超3万元。

  效果明显 振兴画卷徐徐展

  在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的新征程,该镇取得了“三增”效果——

  经济增效:运营期固定岗位月薪2800元,叠加季节性用工与土地流转,农户年增收可达3.6万元。村集体经济更是从“零基础”跃至年收入超百万元,为乡村建设注入活水。

  社会增能:项目让留守老人、妇女实现家门口体面就业,“离土不离乡”模式兼顾增收与顾家,农民满意度达95%以上,吸引10名青年返乡就业,有效遏制人才外流。

  示范增辉:“政府引导、支部运营、农民参与”的“吴山经验”获省、市、县多级推广,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业现代化坚实后备军。

  致远前行 描绘未来蓝图

  吴山镇将继续推动党建与产业深度融合,让党旗在产业链上飘扬;进一步健全群众共治机制,使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主人翁;持续引入新品种、新技术,加速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工赈妙笔绘新卷,智慧沃野气象新。吴山镇以工代赈项目,不仅书写了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双赢答卷,更以可复制的“产业+就业”样板,为广袤乡村点亮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