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黄精产业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07月25日

  陶 杨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特色产业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重要抓手。黄精,这一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的中药材,正以其独特的产业潜力,在九江市濂溪区双垄村等地书写着助农增收、赋能乡村的新篇章。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为黄精产业带来了政策东风。从山野间的草本植物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黄精的价值被不断挖掘,但其发展之路也面临着技术、市场等多重挑战。

  挖掘黄精产业价值,赋能乡村振兴征程

  黄精产业对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现在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多重维度。在经济层面,它为村民带来了多元收入渠道。以双垄村为例,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每亩每年可获得800元~1000元租金,参与种植管理的村民年劳务收入达1.5万元~2万元,部分规模种植户年收入突破10万元。村集体经济也随之壮大,2024年通过黄精产业增收50余万元,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提供了资金保障。

  社会效益方面,黄精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直接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季节性用工高峰时可达400人,有效减少了农村空心化现象。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技术培训,累计培训村民5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活力。

  生态效益上,黄精适宜林下种植的特性得到充分发挥,“黄精+阔叶林”“黄精+油茶”等复合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水土流失。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量的降低,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升了产品品质,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剖析黄精产业困境,直面乡村振兴难题

  尽管黄精产业前景广阔,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瓶颈。种植环节,技术短板尤为突出。双垄村60%的种植户反映缺乏专业指导,病虫害防治和科学施肥成为难题,45%的种植户曾因病虫害爆发遭受重大损失。同时,35%的种植户对新技术接受度低,导致产量和品质不稳定。

  加工环节同样滞后。60%的加工企业以初加工为主,仅能生产黄精片、黄精干等初级产品,具备精深加工能力的企业仅占15%。设备老化和技术人员短缺问题严重,50%的企业因设备落后影响产品质量,40%的企业存在技术人才缺口,制约了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市场销售方面,渠道单一和信息不对称是主要痛点。65%的企业依赖传统药材市场,电商渠道占比仅30%。市场价格波动剧烈,近一年波动幅度达20%,70%的企业面临其他产区的竞争压力,45%的企业因对市场动态把握不准而影响收益。此外,品牌建设滞后导致市场知名度低,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探索黄精产业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破解九江市双垄村黄精产业发展难题,需要多维度发力,构建全链条发展体系。政策保障为基,夯实产业发展底盘。应对标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争取更多资金补贴和项目扶持,建立长期技术帮扶机制。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科研院校与企业合作,研发绿色种植技术和精深加工工艺。

  科技赋能为要,锻造产业竞争利器。推广智能化灌溉、精准施肥等现代化种植技术,建设技术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引领提高种植户接受度。引进先进加工设备,支持企业开发黄精酒、口服液等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为桥,激活产业发展动能。九江职业大学等本地院校可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助力产业升级。同时,企业为院校提供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格局。

  市场推广为翼,拓宽产业发展路径。一方面拓展电商渠道,建设电商服务平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参加各类展会,加强品牌宣传,提升九江黄精的市场知名度。建立市场信息监测机制,及时发布供需和价格信息,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

  黄精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特色抓手,在九江市双垄村的实践中展现出强大活力,其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日益凸显。尽管面临技术、加工、市场等多重挑战,但通过政策保障、科技赋能、校企合作和市场拓展等路径,通过多维度协同推进,这些难题将得到持续破解,最终实现全链条发展体系的完整构建,黄精产业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系九江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精产业助力九江乡村振兴研究”(项目编号:25YB3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