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林特钢年营收近80亿元。

庐山站——江西首个“上进上出”式高铁站。

户外猩球成为周边游及遛娃首选地。

狮岷公路沿线秀美如画。

“一河两岸”下游。

新合镇蚂蚁河沿河公路盘踞蜿蜒。

柴桑区人民政府与江西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揭牌仪式举行。

城门街道敬老院老人们茶余饭后下棋娱乐。
胡佳姗 特约记者 张金玲
柴桑,赣北眉目地,江西北大门,区位优越、环境优厚、平台优质。这里产业政策、创新体系、营商环境冲劲十足,是投资兴业的首选地;这里强交通、兴文旅、促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优选地;这里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举措层见叠出,是昂扬向上充满活力的幸福柴桑。
近年来,柴桑区紧扣“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对标市委、市政府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始终锚定“产业兴区、交通强区、文旅旺区、环境立区、幸福城区”五大战略,奋力打造“赣北眉目地,兴旺大柴桑”,构建了一流发展格局、一流城市风貌、一流幸福图景。
抓产业
循环经济枝繁叶茂
产业是发展根基、经济命脉,产业兴则经济兴。走进华林特钢的炼钢车间,一炉钢水正在浇筑钢锭。在国际领先的炉外双精炼工艺加持下,生产出的标准模具钢打破了国外垄断,扭转了我国模具钢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公司独创了硒硫协同抛光技术,生产设备做到了百分百国产替代。”据华林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华业介绍,通过在细分领域深耕,去年集团营收近80亿元,产品覆盖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多个领域。
华林特钢的发展,见证着柴桑区探索循环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该区通过招大引强、靠大联强,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促进上下游配套,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逐步实现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目前,共引进循环经济企业51家,涉及产业类别6个,循环经济基础初步形成。2024年,全区循环经济产业实现营收114.72亿元,占全区工业营收的42.63%。全区坚持制造业“当家”,落实全市制造业“9610”工程,集中资源力量,深入实施“5310”行动计划,持续放大产业聚集效应。2024年,柴桑区税收过百万元的工业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5.4%,144家中小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招引亿元以上项目33个,实施重大项目166个。
强交通
城市动脉四通八达
暑期,庐山站游客扎堆。游九江,首选庐山站。“以前从庐山站到庐山索道得倒两趟车,现在坐景区直通车,15分钟就到索道站台!”游客李女士的感叹,道出了庐山站的“毛细血管”布局。
1元1路公交10分钟到柴桑城区,3元直通车30分钟到庐山南门,半小时一班的景区直通车无缝衔接索道站,随着“高铁+公交+专线”三网融合和新建快速路的全面贯通,“15分钟接驳圈”成为现实。今年上半年,庐山站上下站旅客达224万余人次,同比增长6%。高铁、机场航线、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长江水运搭建起柴桑区立体交通的骨架,农村公路经络分明,村村相通……细密的交通网,水陆空兼具的立体交通格局,进一步凸显了柴桑区作为赣鄂皖三省交界地的重要位置。柴桑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金龙说,柴桑区扎实推进交通强区建设,今年正加快推进总投资15亿元的高铁新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积极服务G105国道西移、快速路二期等市级项目,持续推进西岭大道、西岭公路等路网建设。
兴文旅
文化名片越擦越亮
在柴桑区陶渊明纪念馆,提升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将AR技术嵌入展厅,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古今对话,身临其境般感受陶渊明的田园生活。陶氏文化园项目进展顺利、邮票博物馆建设有序推进、千艺·柴园1971文创街区首批商户开门迎客……近年来,柴桑区注重提升区域软实力,在挖掘地方文化底蕴、整合优质旅游资源、打造文旅品牌、开发特色产品等方面持续发力,在传承文化根系和提升区域影响力等方面协同推进。
户外猩球九江探险乐园项目是柴桑区招商引资项目,总投入2.5亿元,总占地1080亩,是九江地区唯一的综合性、规模性野生动物游乐园,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做旺城市旅游,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深入推进文旅攻坚行动的重要内容。柴桑区持续强化公共文化供给,今年上半年,扎实开展全民阅读、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举办晚会、音乐会、非遗展等群众文化活动10余场。围绕渊明文化品牌战略,先后举办渊明诗词诵读、渊明潮·汉服秀等活动。开展非遗活动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20余次,新合豆条制作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我们持续打响文化品牌,制作了柴桑区全域旅游地图、旅游宣传片。今年举办的马回岭百年庙会、江洲生态旅游文化节等特色文旅节庆活动,累计吸引游客55.8万人次,拉动消费4480余万元,进一步聚人气、添活力。”柴桑区文广旅局局长谢凯说。今年上半年,柴桑区旅游人数达300万余人次,旅游收入19亿元。
优环境
引才沃土生机盎然
柴桑区坚持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吸引着企业落户、人才安居。
近日,柴桑区选送的《打造“城区、园区、景区、产区”特色5+2就业之家》案例成功入选“促进营商环境优化解决方案”名单,这是对该区持续探索优化营商环境系列做法的充分肯定。从区政务服务中心整合22家单位616个事项,设立综合窗口等105个服务窗口;到175人组成的红马甲“小赣事”,为企业、群众提供帮代办服务;再到将政策、人才、金融等十大板块纳入企业之家,推进增值服务……柴桑区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四减一优”,今年以来,“高效办成一件事”办件量1.1万余件,各窗口累计办件23万件,提供咨询、帮代办等各类服务1000余次,涉企服务的深度广度进一步拓展。打造常态化政企互动品牌“柴商恳谈”、举办“金融圆桌会”优化政银企三方对接机制、开展“百企评百股”“百名监督员”等活动规范涉企权力运行……柴桑区始终紧盯企业真实诉求,让市场活力充分涌流。近年来,累计召开“柴商恳谈”50期,邀请企业456家,解决企业诉求713个。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城市更新不断加快、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推进、文明城市底色不断擦亮……得益于“环境立区”,柴桑区营商环境、城乡环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颜值不断提升,群众频频点赞。
惠民生
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近日,岷山乡大塘村蔡先生的账户里突然多出1万元。原来,这是柴桑区医保局积极落实医疗救助倾斜政策,依托数据赋能和动态筛查机制,为倾斜救助对象主动补报救助待遇,变上门申报为“免申即享”。今年以来,柴桑区医保救助覆盖率达100%。不仅如此,柴桑区还全面落实医保基金打包支付制度,为群众就医减负担。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随着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嵌入式养老院、“幸福食堂”“一老一小”幸福院让养老更加安心。在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医育结合与智慧化管理模式为托育注入“强心剂”。实施义务教育“阳光编班”、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为学校新建教学楼和食堂……随着“教育名区”战略推进,“教育名区”与“幸福城区”同频共振。
近年来,柴桑区实施全龄幸福工程,坚持善育优教、劳有所得、良医颐养,每年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八成左右用于民生领域,精心实施涵盖教育、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等领域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造福于民。换届以来,共征集民生实事4662件,截至目前,已办结4162件,办结率达89%,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本版图片由方乐新 杨风胜 周今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