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激活时代价值 ——九江市红色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调研报告 2025年08月28日

  作为文化名城与红色热土,九江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禀赋,既是“八一起义策源地”,又是“秋收起义爆发地”。这里诞生了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的设计与制作,孕育了共青创业精神与抗洪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遍布各县(市、区)的红色遗址,不仅铭刻着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九江人民坚定的革命理想和“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保护与开发并重

  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实践成果

  在红色资源保护方面,九江市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各级政府的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修缮、保护和开发工作。2022年5月,九江市专门组织召开传承红色基因暨纪念八一起义、秋收起义等系列活动工作座谈会,有力推动了红色基因教育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柴桑区马回岭镇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南昌起义出发地——马回岭火车站旧址成功打造为马回岭革命展示馆;城子镇则新建了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陈列室。修水县专门成立了红色基因与文化传承发展中心,统筹全县红色基因与文化传承的研究、交流和合作工作。通过对革命旧址、遗迹和纪念地的系统整合,深入挖掘了文化遗产内涵,为全域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红色教育方面,九江市精心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持续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四进”活动,举办红色主题演讲会、故事会、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在清明节、国家公祭日和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全市机关、学校、驻军单位、企事业单位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学生和官兵前往红色遗迹遗址和纪念设施,开展祭奠英烈、入党(团)宣誓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在红色旅游发展方面,九江市专门编制了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加快推进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加大红色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和宣传推广力度,持续完善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探索“三有”模式和“四色”融合发展路径,逐步开辟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园区;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红色拓展活动,积极发展红色产业,有效激活“红色经济”。这些举措显著增强了红色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共青城市的“共青精神”体验园就是成功案例之一,该园区以共青垦殖场旧址为核心,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共青精神”为主题,打造了集红色教育、垦荒体验、拓展实训、文创展示、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教育实践基地。

  品牌弱化与体验缺失

  制约红色价值转化的症结

  品牌建设缺乏聚合效应。九江作为国家级旅游名城,其旅游市场仍以庐山为代表的绿色资源和白鹿洞书院为代表的文化资源为主导。与井冈山、延安等成熟的红色旅游品牌相比,九江红色资源尚未形成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品牌,缺乏聚合效应和带动效应,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

  资源保护工作亟待加强。部分偏远地区的红色遗址因交通不便、管理缺位,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宣传推广仍以传统媒介为主,新媒体运用不足。调研显示,甘棠湖周边居民对本地红色历史的知晓率仅为10%,多数烈士陵园设施陈旧,与当地革命历史的融合度不高。

  运维管理存在明显短板。多数遗址缺乏专业讲解队伍,现有讲解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深入诠释红色精神内涵。日常维护不到位,部分遗址出现漏雨、发霉等问题。导览标识系统不完善,文物展陈存在仿制品充数、展品与主题不符等现象。

  基础设施配套严重滞后。尽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部分道路得到修缮,但交通连接不畅、指示不清等问题依然突出。以修水县为例,分散在各乡镇的旧址缺乏有效串联。餐饮、卫生等配套设施不足,部分陵园周边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游客体验。

  参观吸引力明显不足。除秋收起义纪念馆外,多数红色场馆设施简陋、展陈单一,缺乏现代化展示手段。客源主要依赖单位组织的集体参观,自发游客稀少,导致部分场馆长期处于关闭状态。这种“门可罗雀”的状况严重制约了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

  从资源整合到价值输出

  红色基因传承的应对策略

  打造特色红色地标体系。九江红色资源分布呈现片区化特征,建议重点打造“南昌起义在九江策划”“第一面军旗诞生地”“湘鄂赣苏区”“赣北革命根据地”四大主题地标群。通过统一规划,构建“红色地标-旅游线路-教育基地”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形成集聚效应。要把握重要历史节点,将红色地标建设与老城区改造相结合,开展特色主题活动,打造独具九江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推进多业态融合发展。借鉴修水县“三有”(有遗址可看、有故事可讲、有前景可挖)模式的成功经验,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重点培育像柴桑区岷山乡“红色文化精品线路”这样的示范项目,开发红色文创产品,打造“红色+绿色+古色”的复合型旅游业态。通过资源整合,既保护红色文化遗产,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完善协同发展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一是将红色资源开发纳入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二是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加强宣传推广,提升九江红色文化影响力。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管理条块分割、运营不规范等问题,推动红色资源开发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强化教育功能开发。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一是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创新教育形式,开发沉浸式、体验式教育项目;三是加强红色文化研究,讲好九江红色故事。要特别注重面向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开发,通过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方式,让红色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效,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袁媛 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