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人才先行 2025年08月28日

  胡星华

  乡村振兴,方兴未艾。各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扶持政策持续倾斜,但我们始终要回归一个根本命题: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没有人才的支撑与注入,再宏伟的蓝图也终是空中楼阁。“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激活乡村内生活力的核心密码。

  回望历史,乡村始终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人才沃土。“耕读传家”的传统,曾培育出无数兼具务实精神与文化涵养的乡土精英,他们既深耕农业,也参与地方治理。范仲淹心系天下的胸襟,离不开早年乡村生活的积淀;王阳明在偏远农场的顿悟,也印证了乡村作为思想熔炉的独特价值。历史告诉我们,乡村不仅能成就人才,更是涵养特殊气质与才能的土壤。今天,我们推动人才振兴,正是在重启这样一种涵育与反哺的良性循环。

  然而现实依然严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湖南某县的调查显示,农村实用人才中,50岁以上者占62%,30岁以下仅占8%。人才断层不仅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使乡土文化传承面临危机。破解这一困局,必须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体系,坚持本土培育与外部引进并重,实现“造血”与“输血”协同。

  浙江省推行的“两进两回”机制——引导科技、资金进乡村,推动青年、乡贤回农村,已成功吸引3.8万名青年返乡创业,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制度层面,应拓宽人才认定范围,将职业农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纳入体系;完善社会保障,解除人才后顾之忧;推广“校企地”合作模式,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定制村干”计划,精准培育农村所需人才。更重要的是,必须搭建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让每个人在乡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人才与乡村,本质是价值共创、彼此成就的关系。90后“新农人”借助电商助销农产品,退休教授返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大学生村官以新思维重塑乡村治理……这些画面既展现了人才对乡村的改变,也体现了乡村对人才的塑造。贵州毕节海归硕士张凌扎根乡野创办企业,带动500余户农民增收;陕西袁家村汇聚多方返乡力量,将“空心村”打造为年客流量超600万的旅游标杆。这些案例证明,人才与土地结合,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创造能量。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应以更开放的观念、更有效的政策、更系统的规划推进乡村人才工作。要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壁垒,健全服务与激励体系,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物质支持与价值引领并重。唯有如此,才能让愿意返乡、留乡、兴乡的人才倾情奉献、施展抱负,共同绘就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生活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这既是历史留下的深刻启示,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