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曦薇
一家位于中部地区的彩妆制造外贸小企业,30%的订单在美国,公司却保持了稳步发展,并启动二期项目建设,这是怎么做到的?
占地20亩,办公区域简单紧凑,各式唇彩、唇釉、口红、眼影、睫毛膏、指甲油、彩妆套装等产品琳琅满目,生产车间内充满了甜甜的香气……难以想象,这家“小”“美”“甜”企业却拥有“硬实力”。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贸易形势和行业竞争压力,瑞昌市瑞美化妆品有限公司近三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2.46%,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等国家。近日,记者走进这家企业,探寻其逆势发展、稳稳占据国际市场的“秘籍”。
上好生存“必修课”
以数字化重塑竞争新格局
化妆品行业竞争激烈,大牌优势明显,2024年行业淘汰率高达1:5,新品牌存活期仅2~3年。瑞昌市瑞美化妆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我省最早一批开展彩妆生产研发及制造的企业。
“小型企业难以与国际品牌抗衡,但数字化可重塑竞争格局。”瑞昌市瑞美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世桂告诉记者,数字化转型是应对市场竞争、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关键举措,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解决了传统模式下难以突破的痛点与难点,使企业在发展中更具韧性。
从义乌到瑞昌,陈世桂已扎根化妆品行业20余年,始终着眼长远、注重创新,瑞美化妆品现有11条全自动生产线,研发费用占比5%,拥有2项授权国际专利、5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江西省瞪羚企业等荣誉。
现有设备和工艺能满足当前生产需求,为什么还要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数字化转型?“九江市政府买单为企业培养数字化技能人才,组织各类培训,还有各级多项补贴政策……这些都为企业转型提供了底气和动力,我们要抓住政策红利与技术机遇加快发展。”陈世桂坦言,数字化转型并非选择题,而是小型化妆品企业的生存必修课。通过数字化管理,企业能有效破解传统模式下的增长瓶颈,更加符合行业法规与环保新要求,在激烈竞争中构建“护城河”。
提升核心竞争力
打造高效运行的数字工厂
之前,企业生产线设备设施较为陈旧,大部分靠人工操作,仅仅是简单的拧盖工作,一天下来工人的手指也会疼痛无力,产品质量依靠人工检验,日产量相比同行差距较大。
如今,却是另一番景象:全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摆放玻璃瓶、灌入产品、安装刷头、拧紧瓶盖等工序一气呵成,新引入行业先进的24孔转盘、十二色联动、甲油全自动等灌装设备,唇彩、唇釉产品生产由1台设备取代了之前12台单色灌装机,操作人员由48人下降至6人,每日产量由1万盒提升至1.2万盒。
“所有设备均完成上云,通过5G工业网获取产量、速度、扭力等各项运行参数,并实时传递至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在屏幕前就可实时掌握设备状态,产品质量可实时追溯设备参数,日产量提升15%,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以上。”该企业生产副总宋贻行介绍道。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自2024年开始,瑞美化妆品投入300万元,主要实施数字化信息技术软硬件升级改造和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下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