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年01月15日

  (上接三版)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三线一单”和“三个一律不许”,全面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捕。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升级版,一体推进最美鄱湖、最美修河、最美西海岸线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行动,探索打造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区。

  31.提升生态文明制度水平。统筹划定落实“三区三线”,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完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机制,全面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打造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升级版,推动法治化、标准化建设。建立环境修复与开发建设占补平衡机制。落实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实施节水行动,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充分依托绿色生态这个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探索建立“两山”转化制度,培育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美丽经济,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

  十一、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在文化传承创新上迈出新步伐

  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统一,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32.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控,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安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完善红色资源保护体系,强化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更好推动本土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网络内容、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3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加强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整合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项目资源,提供“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实施文化供给“量身定制”举措,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征集、供给目录发布和服务反馈评价机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探索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鼓励引导国有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营。

  34.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工程,推动文化、旅游、科技、创意设计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加快拓展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新阵地,打造“全天候、无时差”的文化输出载体平台。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打造一批区域文化产业带、特色文化产业园。以讲好九江故事为着力点,创新传播方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十二、提升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水平,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上迈出新步伐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5.提升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培育行动,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36.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动九江学院更名九江大学,加快职教院校优势专业发展,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探索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37.全面推进健康九江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九江行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三医联动”,加快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着力提升基层重大疫情防控应对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推广全民健身,提升市民身体素质。

  38.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鼓励进城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社会养老机构、公益组织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积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

  39.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国家级试点,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智能安防小区建设。巩固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个大局,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建立完善风险预案机制,全面提高抵御气象、水文、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救援救护能力。

  十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40.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九江工作放在全省全国大局中谋划推动,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贯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切实学习运用好建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推动形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完善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健全及时奖励制度,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坚持党管人才,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扎实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坚持不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整治“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切实为基层减负。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41.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全市人民共同意志。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深化双拥共建、国防教育等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水平,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2.加快推进法治九江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法治九江、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维护宪法权威。支持人大依法行使地方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法规。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基层,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广泛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发挥好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43.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编制好全市各级规划纲要、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市规划体系。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规划建议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为推动九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描绘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的“九江画卷”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