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平衡和谐的审美之路

九江日报 2022年07月13日

  曹 萌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一书最初名为《西方美术史》,细看来,这“写给大家的”几字将看起来严正的学术气息瞬间落地,化为生活的亲近。其实这本书正是通识类的美术史读本,专业上虽不能与学院派比肩,却颇有大众普及的作用。对于想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精神思潮、艺术精神的发展方向、画家与作品之间的故事的“艺术门外汉”,有可观之处。或许某个时刻,你会因其中某段话感慨。

  蒋勋文笔清新流畅,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其内容将艺术上的视觉空间与精神上的理解线索交织,加之文化上的悲喜真相,多方位阐释了艺术与美的精神价值。正如扉页所写:“美,是人类一路走来的艰难记忆。”

  希腊艺术展现出健康自信的身体,能让生命的崇高感猛然击中内心。文艺复兴时期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春天》呈现了人的完美,这种美是肉体与精神双重的构筑。诞生、春天带来喜悦,肉体和心灵从一场隆冬中醒来,从中世纪桎梏中撕开一条缝,点亮了人的意识,重新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以及作为人存在的喜悦。相比当下流行的“白瘦幼”审美标准,深感美的历程曲折而艰辛。不过,真实血肉身躯、自由生命力的价值会再回到人类内心。

  《告别古典》一章颇有意味,是本书具有总结性质的章节,阐释了美的发展历程。美是在经历了繁盛和衰败之后,依然传留的信念。它不断与时代呼应,修正自身,在多次千钧一发之时寻求平衡,渡过难关,它从未消失。每个流派都是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上发展出优点。但若将自己的主张走到极致,甚至信奉成唯一,也会是衰败的开始。当然,这不仅是美的历险,也是文学的:从巴洛克繁复华丽的堆砌之美发展到洛可可艺术极致富贵的颓靡,仿佛看到中国文学中“宫体诗”的命运走向,而后的新古典主义又一次从历史遥远之处寻来了古典元素,仿佛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呼唤。可见,艺术的发展有太多相似之处。

  艺术比政治更能跳脱狭隘的观点,因为美可以超越政治的兴亡,可以超越社会的变迁,可以有更高渺的视野。“西方美术史”横跨时间太长,图多字少的大众通俗读物难以将其尽显,只留其枝脉,待有心人走进更专业的领域探索。一本艺术类普及读物能打开一扇窗,来眺望不同文化的美的观念、美的历程,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当然,对蒋勋老师与其知识类作品也不乏争议之声。因其“主观+史学”的写法,而主观又放在更前面,显得学术不足。但他总能将作品跳脱出原本的画框,阐发出生动的主观思考,激发出人内心的感动。正如一个煎饼果子能让人吃起来便利,嚼起来有味儿顺便填饱肚子,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