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童恩兵
怀揣着满心的期待,奔赴温州永嘉的楠溪江畔,只为邂逅那传闻中宛如世外桃源的芙蓉古村。
车子直抵芙蓉古村的村口,老远就看见那独特的芙蓉三崖撞入眼帘。三座高崖白里透红,恰似三朵含苞待放的芙蓉,在天地间静静绽放,给整个村子添了几分灵动。“芙蓉”古时是荷花的别称,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这里的人们能以“芙蓉”命名村庄,定然有他们独到的理解。于是,我怀着探秘的心情,走进这座古村。
沿着蜿蜒曲折的小道前行,脚下是被岁月摩挲得光滑的青石板路。每一块石板都坑洼不平,数百年来它们以永恒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岁月怎能不留下点痕迹呢?我想这里的青石若会语,定然有说不完的传奇与故事吧。
村中的建筑均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白墙青瓦、飞檐斗拱,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这些木质结构的建筑,参差错落的屋顶、朴实素雅的形态,与周围的山水完美融合,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田园画卷,让我不禁放慢了脚步,沉醉其中。
来到芙蓉古村,一定要了解下村里独特的“七星八斗”布局,导游告诉我们,这里的先人以星筑台、斗凿池的巧思,寓意着天上星辰与地上人间相互呼应,这样的构思不得不令人赞叹芙蓉古村先人的智慧呀!其实这样的布局是将生活与自然和谐相融,与当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不禁感慨,这些台与池可不仅仅是建筑元素,更是岁月与文化的见证者,每一处都蕴含着独特的意义。
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如意街。这里曾是村子的繁华中心,街心以青砖铺就,两侧辅以石条,虽说历经岁月的冲刷,路面已变得高低不平,却反而增添了几分古朴的韵味。街道两旁,部分店铺仍保留着旧时模样,木门木窗,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正瞧着,耳边传来当地民谣:“天上天堂,地上芙蓉,有吃没吃,长塘街逛逛。”原来如意街不仅是条商业街,更是村民们休闲娱乐、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漫步如意街,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恍惚间,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真切感受到了当年的热闹景象。
从如意街往北走,没多远,便是陈氏大宗祠。这座礼制建筑格局严谨、形制完备,堪称芙蓉古村建筑的精华所在。走进宗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方的相承池,池东岸的照壁上,雕刻着精美的“八仙乘槎图”,人物栩栩如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仅体现了道教中人超凡能力和对自然的掌控,也象征他们通过毅力和信念克服重重困难,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超脱。我想或许当初陈氏的先辈,也有隐居这山水间,得以心灵解脱的意愿吧。
宗祠主体为七开间两进建筑,正厅左右是宽敞的廊间。与享堂相对的大戏台,更是精妙绝伦。戏台向院内凸出,三面开敞临空,便于观众从三个方向看戏。屋顶为歇山顶,檐口高耸,翼角飞扬,木结构上雕刻着神仙人物的斜撑、精美的花篮柱和覆莲式的梢子,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正厅上方高悬着诸多功名牌匾,享堂的柱子上写满楹联,其中“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四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反复品读,只觉道尽了芙蓉村鼎盛文风与风水之间的紧密联系。
离开陈氏大宗祠,没走几步,便看到了芙蓉亭。亭子坐落于池中偏东位置,是一座两层楼阁式歇山顶方亭,飞檐翘角,空透玲珑,恰似一朵盛开的芙蓉花。亭内设有美人靠,此时正值夏日傍晚,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到这里,大家围坐一起,纳凉聊天,好不惬意。我也寻了个空位坐下,从芙蓉亭望去,池中荷叶田田,荷花随风摇曳,与周围的古建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我的心也跟着平静下来。
离开芙蓉亭后,我顺着村里人的指引,往村子的西北角走去,那儿有一座司马宅。它建于清乾隆十五年,由当地富户陈士鸾所建,规模宏大。三座四合院并肩排列,共有15个中堂、6个天井、24个道坛、58间房屋,还配有花园、池塘、水井,占地6400平方米。走进其中,仿佛能触摸到当年家族的兴旺与繁荣。
芙蓉古村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都像是历史的讲述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如今这里的村民依然传承着先辈的智慧与勤劳,悉心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在现代社会的喧嚣繁华中,这里宛如一处宁静的世外桃源,完好保留着那份难得的古朴与宁静。
当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古村的屋顶,整个村子被笼罩在一片金色的光芒中,显得愈发宁静而神秘。走在古村的小巷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耳边轻轻低语,让我沉醉在这悠悠的时光旧梦中,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