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讯(余慧琳)近日,武宁县新宁镇石坪村村民石玉发郑重地在山林流转协议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现在你是我们合作社的育林员了,从下个月起,你可以来合作社上班。”村党支部书记李庆财热情地向他邀约。这也意味着该村林地经营权收储改革第一阶段工作结束。
初冬的石坪村,群山莽莽,竹海绵延,是典型的深山村。全村有7.9万亩的山林,其中近一半是竹林。石玉发家就有山林110亩,往年除了秋冬季节从山上砍毛竹卖两、三千元钱外,这片山林,没有带给他多余的收入。
武宁县位于赣西北山区,有418万亩林地,森林资源丰富。2004年,一项土地使用制度的重大变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武宁县轰轰烈烈地开展。作为江西省7个林改试点县之一的武宁县,扎扎实实推进林改,全县所有山林全部承包到户、村民拿到了林权证。
从心安理得“坐吃山空”到把“养山护山”放在心尖,分山到户、均林到人的林改,让武宁县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经过多年努力,武宁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林地细碎化现象,不利于林业规模化经营,同时,有些林地分散、山路崎岖,林农也不愿意投入太多,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鼓励集体林权制度流转,推动林地适度集中经营,实现规模化,提高林农收益,激发村集体经济活力,2023年以来,武宁县积极探索林权收储模式,出台了《武宁县林权收储担保运营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试行)》,依托县旅发公司成立县级林权收储担保平台,撬动银行授信担保额度6亿元,采取转让、租赁、合作、代偿赎买等方式,对林农不愿经营的碎片化林地,以及到期无法偿还贷款的林地等进行收储,解决林权分散、开发低效、经营困难等问题,目前已收储林地1.6万余亩。
对收储过来的林地,武宁县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入股、托管、互换等方式,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经营组织,流转零散林权进行集约经营,聘请农民返回林地进行统一管理。既利于林地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增加农民收入。
石玉发家110亩山林就在收储之列。除了每年固定4950元的转让费之外,石玉发还成为林场的育林员,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务工收入。“没想到,我管理自家的山场,还有这么高的收入。”说起林地收储,石玉发喜不自禁。
收储的山林由政府统一管理、统一投入、统一开发。这就为山林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可能。
在武宁县新宁镇渡头村,一边的3000亩林相改造基地,农民补种新树苗,清除杂草有序推进;一边的森林公园内,游步道、植物园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如火如荼建设;同时文创街、帐篷营地、林间民宿等相关旅游设施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两年后,我们这些项目全部完工,可以安排200多人务工,村集体经济收入能增加到300万元。”渡头村党支部书记尹合新信心满满地说。
渡头村是修河岸边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山多耕地少,农民经济来源少,村集体经济收入更少。而分散的林地制约规模化发展。今年以来,渡头村把农民分散的林地进行集中收储,通过招商引资,争取上级项目扶持等,对林相进行改造的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业,目前已建成林间木房、酒店、垂钓基地、儿童乐园、水果采摘基地等,仅旅游一块,每月营业收入30余万元。
从合到分,再从分到合,20年来,武宁县始终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绿色发展理念相融合,不断提高林业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赋予林业经济更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