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的记忆 2024年12月05日

  ■ 杨松华

  题记:在伞的记忆里,感受时代的变迁。

  我小的时候,农村生活普遍贫困,要是家里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拥有一把雨伞就好了,事实上,这样的人家少之又少。

  记得有一天晨起,我去上学,见外面正沥沥下着雨,我找不见伞,于是焦急地大喊起来:“我要上学,没有伞!”爷爷这时从后屋颠出来,他手里提着块塑料薄膜和一只斗笠,他一边往我身上披油布(我们称塑料薄膜为油布),一边笑眯眯地对我说:“莫嚷嚷,家里的两把雨伞,今早让你爹和妈打出去了,他俩要去亲戚家做客,我让打去的,走亲戚家要体面。”

  我气嘟嘟地,满脸不高兴,爷爷仍笑着开导我:“要是让你走亲戚家,披油布戴斗笠或穿件蓑衣戴斗笠多不体面呀,显得咱家寒酸不是?”我说:“那我这个样子去学校也寒酸!”爷爷说:“小孩子家不能穷讲究,要体谅大人。”爷爷熟练地为我扎好油布,又往我头上扣好斗笠,满意地说:“这不更好嘛,全身遮严严的,雨淋不着。”

  我仍气哼哼地冲进大雨里,向学校大踏步走去。其实到了学校,我又见到几个跟我一样,身披油布戴斗笠上学的同学,更有一个同学,穿件蓑衣头戴斗笠走进教室门,立刻招来全班同学一阵嘻嘻哈哈的嘲笑:“哦——哦——到学校作田来啦!”

  那时候,我们能见到和使用的还是油布伞,我们乡下人称之“老伞”。长长的竹伞柄,连伞架也是手工削制的竹条,重要的是伞面,撑开来,口面有我那儿乡下肚篮那么大,涂刷上天然防水的桐油,可给我的感觉,分明是厚实、笨拙,没有后来出现的洋伞的轻盈、伞面五彩缤纷,老伞的伞面永远不是黑色就是黄色。如果用现在的节能环保来评价油布伞,它取材天然,是真正的环保雨具。

  可它的制作工序实在太复杂,据说一把油布伞的制作流程就包含了选竹、削制伞架、做伞骨、制作伞柄、车制伞芦,再到裁布、制作伞衣、糊伞面、涂抹桐油等,超过八十道精细工序。它们投放市场上,自然物少价贵,对于清贫的农人,购买的能力自然大大减少。

  那时候,一个家庭能够拥有两三把老伞是一个家庭的荣耀。人人对它爱护有加,只有到下雨天,才会拿出使用。如果在乡间,有人在晴天撑伞遮阳,那是要被乡人骂败家子的。一把老伞要用上好多年,甚至传代。记得我家有把伞,听家里人说,还是爷爷在我出生那年买的,直到我念初中二年级那年,爷爷去世,这把伞在我家将近二十年,为我们家人遮风挡雨。虽然后面几年它已完全“退役”,可家里一直舍不得丢掉。

  那时,在乡间经常可见流动的修伞人,我们称他们为修伞匠,他们为家家户户伞具生命的延续,功不可没。

  我没有到过伞的制作场地,可在修伞匠这儿,却看到了一把老伞的烦琐与复杂。光修理工具就有十多件:削刀、小锯、手动钻、穿针、刮刀、磨砂纸、撑条、垫板……他们的工具箱和布袋里,永远有从别的雨伞上拆下的伞骨、伞轴、葫芦头、一块块的伞布面甚至伞手柄。一把伞老去,总有它的可留之物,被修伞匠得到,又弥补了另一把伞的缺口。使之恢复功能,继续为人们遮风挡雨。

  大约在我念小学三年级时,一个雨天,我们的数学老师撑把伞来上课。可等下课他走时,却遗忘了他带来的伞。有同学指着放在讲台底下的那把伞兴奋地说:“这是自动伞。”我第一次听说自动伞,怎么个自动法呢?有胆大的同学把伞拿起,轻摁手柄的一个地方,那伞“扑啦”一下自动撑开来,那伞面,险些打在围得近的同学脸上,大家一阵惊惶失措,继而一个个惊讶不已起来,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自动伞。哪像我们带的老布伞,每一次都要花大力气撑开。那天放学回家,我兴奋地向家里大人描述在学校见到的自动伞,我希望家里也能买这种雨伞使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离开家乡在外省打工的我,又见到了折叠伞,这种伞不但手柄可以一节一节地收缩起来,连伞面也可以折叠着,将它收拢起来,可以灵巧地握手上,更可以放入随身包里。

  我们的日子都好起来了。在外省打工的我,有一年回家,一口气买了六把洋伞带回家,其实家里已经有了多把雨伞。我们不再为雨天出门因没有多余的伞苦恼而穿蓑衣披油布戴斗笠出门。我们现在使用的洋伞,其实就是伞面以经久耐用的尼龙布或绸布、塑料布为原料制成,小巧、轻盈,不但可以自动撑开,还可以二节或三节折叠起来,套入伞套内,收纳、携带非常方便,不占地方。伞面更是色彩鲜艳,另外有一种晶莹剔透的透明伞常见于年轻姑娘的手中。雨伞不再为雨天遮雨,它们同时成为晴天遮阳的一种风尚。现在无论在哪一个家庭,都可以翻出数把伞来,已经远远超过人人一把伞的数量。

  看数十年雨伞的变化,其实更是时代进步的变迁。人们幸福指数提高了,日子越来越好。

  我这次去乡下,巧遇雨天,在村中小店门口,我忽见一位大妈撑把小巧的油纸伞进店来。这种油纸伞令我眼前一亮,它与油布伞同时代的风行之物。油布伞可以用金属伞骨也可以用竹骨,伞面是用浸了桐油的棉布做成。而油纸伞只能用竹骨架,外沿用多圈纱线缠绕固定间距,再在上面糊上多块扇形无蜡纸,最后才在纸上涂上油。相比较,油纸伞美观大方,且轻巧携带方便;油布伞坚固,但比较笨重,不方便携带。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里,对于我们那儿的人,只能购买油布伞使用,因为它才是我们阻拦风雨的实用雨具。

  我问大妈,这油纸伞哪里买来。大妈告诉我,她在杭州工作的儿子从杭州带回来的。杭州,西湖边、断桥畔,《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便因一把油纸伞而相识,演绎中外传唱的爱情故事。油纸伞已经成为“人间天堂”杭州对外的一道亮丽名片。它的实用功能已退化,只作为一种艺术品被现在的人们收藏。

  望着大妈手中的油纸伞,我马上想到戴望舒的那首精美诗歌《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巷子大多在江南,长长的、曲折的,有说不尽的风情。我小时候,不也是撑着油布伞在村中巷道里行走吗?一个个久远的画面扑面而来,令人惆怅,也令我欣慰。时空流转,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如今,比油纸伞和油布伞更加实用先进的雨具也被发明出来,也给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无数的便利。这是时代与生活的激变,而人们在丰衣足食后,又追求对旧时光的怀念,以充满美感的油纸伞作为工艺传承,把过去美好的东西继续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