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洪新
历史永远让人着迷。
南昌新建昌邑,这个位于鄱湖之滨的乡镇,曾在以水路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年代,有着“控蛮荆而引瓯越”的地理条件,属兵家必争之地。昌邑王刘贺、三国孙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等,都在此留有生活轨迹与历史遗迹。这块神奇的土地,也是宰相故里、督府桑梓,更是佛教文化圣地。可惜,由于处于滨湖之地,受水患、地震等影响,大多数遗址只有文献中的片言只语,有的甚至连遗址究竟处于哪个村庄,都无从知晓。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昌邑乡众多的文化遗址,一定不会被历史的尘土掩埋。
遗址无存,但地名尚在,几千年来一脉相承,代代相传,无不传递出一种历史的符号与脉络,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元素。地名,这是一份故土烙印,是一种精神上的乡愁,每一个地名,绝对不会随意而为之,必有其来历,必有其社会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必有其文化之根。地名深处,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走遍昌邑的山山水水,随意都能遇到一个地名让你悠然遐想,游塘王城、金銮架、兵马咀、鹿苑寺、吴庙、摆山尾、饭湖墩、窑头、曹(槽)门、良(粮)门、坪门、北档、佣人住、练兵住……细心探究,似乎每一个地名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都值得挖掘,值得讲无数个昌邑故事。
游塘王城,是昌邑王刘贺在帝位27天,被贬为海昏候(在原封地10年后再来昌邑)来到昌邑生活的一座王城遗址已无可争议,相关文献都有记载。1983年5月,村民在古遗址捡到一块长13.5公分、宽4公分、厚2.7公分的石苑,经考证为商代至战国时的矛石苑,说明西汉之前昌邑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兵马咀,属三国时孙策驻兵昌邑留下的一块遗址,曾作为战马屯养之所;后人为纪念孙策下豫章不扰民不滥杀无辜而建的吴庙。窑头,相传海昏候来昌邑后,为筑王城,在此取土烧窑;饭湖墩,相传为朱元璋在鄱湖大战18年,驻军昌邑的“大食堂”;孙策驻军囤粮草的曹(槽)门与良(粮)门。最近,北档一处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汉代至清代的文化遗址也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据考证,该遗址东西长600米、南北长500米、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遗址多处有夹砂红、灰陶、布纹瓦陶片。同时,发现大量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遗址中还发现早年时期的古墓葬,初步推断为汉代的一处聚落址(与铁河紫金城同时期)。这处遗址的发现,可以推断出昌邑王刘贺从昌邑迁居铁河的历史与生活轨迹。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历史如春潮一般在滚滚向前,探究遗址,追寻历史,遐思地名,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拥抱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