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帅帅
国际传播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当前,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仍然存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展现真实、立体、全面中国形象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抵御西方现代化潮流冲击
过去,中国在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巨大冲击下一次次被动进行防御,并屡遭失败,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道路。如今,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能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消除国际上对中国的误解,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二)加强国际文明交流互鉴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能扩大中国文化传播力和辐射力,增进各国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传播具有吸引力的思想文化和流行文化,让中国在全球文明倡议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三)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能进一步拓展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建设空间,更有效地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斗争,增强中国在国际议题设置、引领、影响等方面的主动权,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当前我国国际传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主观方面
1.国际传播策略不够科学。前期投入大,但对效果评估不足,未持续对比分析;基于汉语文化的传播模式和机制有待改善,常采用直译等粗犷方式,缺乏国际可接受性;缺少与其他国际媒体的合作,传播联动效应不足。
2.国际传播对象不够明确。传播对象覆盖面广,习惯于“大水漫灌”式传播,聚焦度低;未充分研究对象的阅读习惯、风格偏好,传播效果差异大;主流传播媒体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内部联动。
3.国际传播内容和方式单一。多采用“灌输”式传播,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过浓,与境外舆论场格格不入;缺乏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绘,无法与海外受众形成共鸣;传播主体以主流媒体、官媒为主,易让国外民众心生排斥。
(二)客观方面
1.西方话语霸权的阻碍。西方国家长期主导国际话语议题设定、规则制定,对中国崛起产生危机感,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等舆论。
2.东西方差异的局限。包括“眼镜”效应(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歧视、误解),“巨龙”效应(跨文化传播中的符号转换和认知差异),“筷子”效应(国际传播中的议题设置和传播效应问题),“大象”效应(对中国进步的集体沉默)。
3.国际传播格局的制约。国际传播仍呈“西强东弱”格局,西方传媒凭借雄厚实力主导国际议题选取和设置,牢牢掌握国际话语权,中国国际传播工作阻力重重。
三、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可行性建议
(一)积极拥抱国际传播新趋势
1.去媒介中心化。提升公共外交水平,强化全民国际传播媒介素养建设,加强对公共媒介、自媒体人的传播素养培训,发挥青少年、中国企业外派人员等主力军作用。
2.以视觉内容为主导。利用纪录片、影视剧、短视频等视觉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示中国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风民情、社会现实,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观和发展理念。
3.加强平等、深度和有效接触。以亲民、平等的身份与国际友人交流,注重通过真实的、深入的交流加强深度接触和有效接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推动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
1.优化国际传播布局。纵向上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全覆盖;横向上统筹政府、企业、媒体、智库、高校、自媒体人等多元主体,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传播矩阵,加强协同作战,建立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工作体系。
2.拓宽国际传播渠道。加强传统媒体、网络社交平台与旅游、文化交流、城市交往、企业合作等多种渠道的融合发展,让国际传播工作覆盖面更广、内容更深、效果更好。
3.壮大国际传播媒体圈。与俄罗斯等世界大国主流媒体建立“核心朋友圈”,与关系密切友好的国家建立“友好朋友圈”,与西方友好国家媒体建立“国际传播统一战线”,逐步瓦解西方敌对国家的孤立、歪曲企图。
(三)着力打造国际传播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
1.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采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结合国外受众想听的内容和中国想讲的内容,让中国故事更易为国际社会和受众所共情和认同。
2.提炼中国文化精神标识。加强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和分析,统筹对外话语的生产、转换和传播,构建基础性、斗争性、共同性、引领性话语,提炼和宣传展现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价值的标识性概念,如“和为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3.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逻辑。加强对中国特色的阐释,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帮助外国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实践路径,为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作者单位:中共永修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