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干线桥梁建设中保障
水上交通安全应对策略
2025年02月21日

  彭 炯 张永红

  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桥梁建设技术的持续进步,各类功能先进的桥梁不断涌现。截至2024年,长江干线桥梁数量已有100多座。这些桥梁犹如横跨长江的重要纽带,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撑。

  2024年,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超40亿吨,再次稳居世界内河第一位。随着船舶运力不断增长以及其他因素影响,水上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加强长江干线桥梁建设中水上交通安全应对措施十分重要。

  一是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法规标准,结合长江水域水文条件复杂、船舶往来频繁的特点,合理规划桥区水域的通航规则,保障船舶在桥区水域的安全通行,确保桥梁在复杂水文环境下安全建设;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承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二是要加强风险预警。建立高效预警机制是防范事故的重要手段,气象监测及时发布恶劣天气信息,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高清摄像头、无人机等实时监控桥区水域船舶航行和桥梁施工情况,对危险船舶及时预警,减少碰撞事故发生。

  三是要优化桥梁选址。在规划阶段,组织交通规划、水文地质、桥梁设计等领域专家对桥址进行多方案比选,评估选址与布局的合理性,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四是要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完善通航秩序管理制度,在航道狭窄、船舶流量大的桥区,实行分道通航,明确船舶航行路线和速度限制。设置专门的上行航道和下行航道,严禁船舶跨航道航行,在桥区核心区域合理限制船舶速度,确保船舶有足够时间应对突发情况;强化监管和自身安保,海事监管机构增配人员和专业监管船艇、无人机等设备,运用信息化手段,与航道、公安、通信、气象等部门合作,提高监管效率。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建立企业安全专职安保和维护力量,在桥区上下游建立安全维护站,及时预警和处置紧急情况。

  五是要加强安全宣传与训练。提高船员安全意识与技能,加强对过往船舶船员的宣传教育,通过高频连播滚动播放大桥施工区域、进度、信息以及过往船舶航路航速要求;加强对施工船舶的检查和检培结合,将安全工作与施工业务高度融合;针对不同季节组织船岸协同的应急训练与演习,提高应对桥区水域紧急情况的能力。

  此外,大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桥区建设水上交通安全方面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工作。人工智能可实现对水上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自动识别船舶的违规行为,并及时发出警报。物联网技术则可实现对船舶、桥梁设施等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提高安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长江干线桥梁建设对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针对新的变化和需求,不断深化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才能保障桥梁建设与通航安全双赢,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长江海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