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四重逻辑 2025年02月21日

  黎 凌 程友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到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总目标一以贯之,改革是实现百年奋斗目标、推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深入研究这一进程的四重逻辑,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先导。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和社会学层面揭示现代化发展规律,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改革需求,需从社会基本矛盾入手推动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此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推动改革领域拓宽、力度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肩负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土地改革等变革,解放社会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提出“四个现代化”和“两步走”战略,开启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初步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篇章,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各项事业改革取得新突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明确总目标并全方位布局。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聚焦机构改革,提高治理效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冲锋号,围绕“七个聚焦”推进改革。

  实践逻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深化的跨越,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定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总结经验、规划未来,涵盖多领域300多项改革举措,标志着改革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迫切需要”阐明现实需求:一是指向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通过改革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实现目标奋斗;二是指向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是指向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四是指向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完善制度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在实践中,需遵循六大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改革方向正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守正创新,赋予社会主义生机活力;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完善制度和治理体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推进;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协同推进。

  文化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改革”和“现代化”基因。“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为改革提供渊源,历史上诸多改革实践体现这一精神。“安民富民乐民”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底蕴,如民本思想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富民理念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等相契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赋予其新内涵。如改革开放体现传统文化中变革思想,邓小平借用“小康”理念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之后,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民为本传承,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革故鼎新精神,突破旧体制束缚,创新发展;天下为公情怀,体现在构建公平社会秩序、推动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中。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富的理论逻辑、厚重的历史逻辑、深刻的实践逻辑和深厚的文化逻辑。这四重逻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中国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