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医院运用镜中镜新技术诊断胆管狭窄取得新突破 2025年02月25日

  近日,市一医院肝胆诊疗中心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结合胆道子镜技术,成功为一名胆总管下段狭窄患者实施手术,标志着医院在胆道疾病微创诊疗领域达到区域领先水平。

  患者因反复腹痛、黄疸在外院经历多次检查,虽确诊胆总管下段狭窄,但常规内镜刷检始终阴性,行支架置入后,治疗陷入僵局。转入市一医院后,肝胆胰外科团队反复论证,决定采用ERCP技术结合胆道子镜的创新诊疗方案。该技术在不切开皮肤的情况下,通过十二指肠镜直接观察胆道系统,对胆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胆道子镜是在ERCP基础上,深入胆道内部,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和活检取样,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手术由金煜东、熊日晖主治医师合作实施,并精准地进行组织活检。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经病理推断,该患者胆总管下段狭窄的原因为胆总管下段恶性肿瘤,为后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

  胆总管肿瘤恶性程度高,但它的初期症状并不明显,从而造成诊断困难,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医院肝胆胰外一科在此项技术上的成熟应用,有效解决了胆道疾病“诊断盲区”难题,将为赣鄂皖交界区域患者提供更高效、精准、优质的诊疗服务。(胡显)

  市中医医院成功运用中医

  技术治疗重症肠梗阻患者

  人们喜爱的年糕、糍粑、瓜子等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很容易由于饮食不当导致肠道阻塞,从而引发肠梗阻。近日,市中医医院肛肠一科运用中医技术,成功治疗一名重症肠梗阻患者。

  据经管医生介绍,患者因腹痛伴呕吐3天而入院治疗。肛肠一科医生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腹部膨胀,肠鸣音弱,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同时,影像学显示:患者腹部小肠扩张严重,位置高,医生结合相关检验结果,诊断其为重症肠梗阻。患者病情严重,及时手术有利于改善肠道严重扩张,由于患者表示自己经济条件较差,想尝试保守治疗。经过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肛肠一科团队制定了个性化的中医诊疗方案,计划保守治疗两天。

  中医将肠梗阻定义为“腹痛”“关格”“肠结”等。脾主升清,胃主降,大肠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脾胃功能的降低,饮食不当,导致肠道升降功能失调,枢机不利,壅堵不通,引发该病。治疗过程中,患者全面禁食禁饮;同时,肛肠一科团队为其进行胃肠减压和肠外营养供给,配合中医针刺、艾灸、中药灌肠等。两天后,患者复查X光,提示肠道梗阻解除,症状得到改善,第三天便可进食。(胡明德) 

  相关链接

  肠梗阻是指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常见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患者常常误认为是胃病发作,出现相关症状时,必须引起重视并及时就诊。   

  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量食用全麦面包、坚果、豆类、咸菜、动物骨骼等高纤维食物,油炸食品、糯米、糍粑等难消化食物,碳酸饮料、洋葱、豆类等产气食物。

  39岁男子突发脑出血昏迷

  市三医院深夜急救挽回生命

  近日,市三医院多学科团队高效协作,通过深夜急诊手术,成功救治了一名年仅39岁的脑出血患者,将患者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2月17日下午5时,一直身体健壮的39岁韦先生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偏瘫伴头痛、言语不清等症状,躺床休息4个多小时后,症状未缓解,且呼之不应。家属立即将其送至市三医院急诊科。入院时,韦先生神志昏迷,刺痛偶见睁眼,有发声无对答,颅脑CT提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出血量约61ml)。急诊科立即予以止血、降颅内压等处理,并紧急与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进行会诊。

  基底节区出血入脑室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脑出血类型,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脑损伤和死亡。当天晚上10时25分,神经外科主任张景山、副主任邹朦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展开救治,在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下,实施“右侧开颅探查+右侧脑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经过近5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手术终于完成,淤血成功被清除,出血点彻底止血。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恢复顺利,并于次日早晨完全苏醒。

  据神经外科主任张景山介绍,在人们的印象中,脑出血一直是老年性疾病,可是近年来,年轻人突发脑出血的案例不胜枚举。脑出血有先兆,出现这6个“突然”情况时要警惕: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突然面部或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突然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突然行走困难、头晕、身体不稳,突然嗜睡、意识不清或昏迷,突然饮食呛咳。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对于脑出血的恢复有很大帮助;一般在6个小时之内进行有效的救治,患者的致死、致残率将大大下降。如果怀疑脑出血,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第一时间送至医院抢救。(贺文)

  柴桑区人民医院为患者切除高危肠息肉

  近日,柴桑区人民医院消化内分泌科医护人员成功为一名67岁男性患者切除了存在癌变风险的肠息肉。

  患者大便次数增多超过20年,且近期再次发作并伴有腹痛而入院。经过结肠镜检查,医生在距离肛门约28cm的乙状结肠部位发现了一个大小约为1.0cm×2.0cm的长蒂息肉。该息肉表面充血水肿且粗糙,引起了医生的高度重视。为了及时消除隐患,医生使用钛夹夹闭息肉根部,并通过圈套器成功将其切除;同时,对创面进行了钛夹夹闭和凝固处理,确保手术安全、有效。

  然而,术后的病理报告却带来了一个令人紧张的消息:患者息肉为绒毛-管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存在可疑癌变。幸运的是,切缘为阴性,这意味着癌细胞并未扩散到切除范围之外。因此,患者无需进行开腹手术,只需按照医嘱定期复查即可。(刘斌 胡芳)

  相关链接

  肠息肉虽小,但其与肠癌之间的关系却不容忽视。肠息肉是肠道内的一种良性病变,但如果不及时治疗,部分息肉确实存在癌变的风险;一旦发现肠息肉,应尽早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切除和复查。

  什么是肠息肉,有哪些临床症状?

  肠息肉是肠腔内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据研究,约90%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经过5~10年的演变发展而来。

  肠息肉通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多数在肠镜检查时被发现。部分结肠息肉可能导致患者大便习惯改变,如便秘或腹泻,直肠息肉则可能引起里急后重感;较大的息肉还可能导致溃疡、出血,甚至肠梗阻和肠套叠。

  如何预防结肠息肉?

  改善饮食习惯。可通过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来降低罹患结肠息肉的风险,如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正常体重,戒烟,避免过度饮酒等。

  定期检查。由于肠息肉通常没有症状,因此定期肠镜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讲,结肠息肉的高危人群包括大便潜血阳性者、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者、炎症性肠病者、既往有结肠息肉病史者、排便习惯和规律改变者。对于以上高危人群,建议在40岁以前进行肠镜检查;普通人群建议在50岁以前完成一次肠镜检查。

  怎样科学治疗结肠息肉?

  要增强健康意识,定期进行体检和肠道筛查。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降低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肠镜检查是发现结肠息肉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由于息肉转变为结肠癌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只要在此期间及时发现并早期切除,就可以有效阻止息肉癌变。

  大部分息肉都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治疗,根据息肉的大小和癌变风险,可选择合适的内镜治疗方法,如活检钳咬除、氩气烧灼、圈套器电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术)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切除了息肉,仍需定期复查,在平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