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高质量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 2025年04月03日

  徐勋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九江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务必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九江篇章。

  优化科技供给,积蓄科技创新引领的要素能量。打铁还需自身硬。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展科技研发,练就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发展的扎实功底。一是提高创新引领的科技水平。充分用好九江学院、九江职业大学、江西职业技术大学等科技资源,聚焦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力创科研成果,为制造业发展夯实科技基础;积极与省外市外高校合作,发挥地缘优势,与华中科技大学等实行科技合作,建立科技飞地计划,共建科技开发与转移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等,推动高校优势学科与九江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共促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九江落地转化;引导重点企业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实现“自主研发+自主转化”的良性循环。二是建强创新引领的科研人才队伍。依托本土高校、科研机构、产业创新中心、工业园区、重点企业,构建多元化人才举荐体系,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持续投入和增加人才工作经费,强化人才引育管用,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企业创新方法培训和推广、企业科协负责人能力提升培训,提升制造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建立九江科技智库,定期提出有战略高度、微观精度、专业深度的调研选题,围绕制造业创新痛点难点问题,组织智库研究,形成高质量咨询报告。三是强化创新引领所需的各类资源支持。强化科技与经济发展在规划、政策等方面的有序衔接,在谋划制订“十五五”规划中因地制宜做好科技创新规划;重视从资金预算、研发设施配套、数字基建、技术工具改进等方面,加快科技供给要素集聚,推动在有条件和实际需求的企业、县(市、区)组建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促进技术创新和交易专业化、市场化乃至国际化;创新设立九江智能制造产业基金,以政府小额出资引入社会大量资本,健全政企协同创新体系。

  引导科技需求,不断提高区域制造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英雄还需用武地。要充分激发制造业企业参与产学研融合的主动性,为科技创新提供丰厚土壤和广阔舞台。一是在做大经济总量中提高科技含量。心无旁骛实施制造业“9610”工程,力争在1~2个产业集群率先实现突破性发展,强化区域引领效应;引导实体经济链式发展,做大支柱产业、做优园区平台,推动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带动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提升九江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激励菜鸟与鸿鹄共飞,推动科技裂变创业、构筑强大产业生态。二是在做强经济增量中提高科技含量。深入实施制造业项目攻坚行动,通过“双招双引”,引进更多企业落户九江,推进市县工业园区相关产业强链、延链、补链;重视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加力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三是在提升经济质量中提高科技含量。强化“智改数转网联”,不断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帮助构建智能工厂和优秀场景,推动传统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强化园区科协、企业科协引导作用,通过引导企业改进技术、推动产学研结合、提高员工科学素质、培养企业科技人才、服务科技工作者等,促进制造业发展提质增效。

  强化供需对接,增强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发展的通畅力量。产研对接要在“通”。要着力化解科技供需“榫卯不合”问题,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一是树立正确导向,引导科技成果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强化供给方主动引领的意识,让科技挺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又强化制造业企业主动引入科技成果的意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科学指挥棒,让科技成果成为对接双方的“刚需”,将科技供给、科技需求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职称评定、职务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等的重要条件,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投身基层实践,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中建功立业,引导和倒逼制造业企业强化科技立身、科技强身,以科技之道提升发展之质;动态梳理和收集信息,建立科技专家库、企业技术需求册,实行“一库一册”精准匹配,帮助企业攻坚克难。二是创新平台载体,充分打通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发展的通道。打造“赣鄱科创汇”品牌,跨区域召开制造业发展学术交流会,邀请专家学者汇聚交流,促进科技要素充分涌流,推动产界与学界组织无缝对接,组建一批产学联合体、企业科创共同体;建好用好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海智计划”工作站等“四站一院”科创平台,柔性引进“两院”院士等高层次科技人才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诊断服务,推动制造业创新业态和模式发展;实施九江市科技服务团卓越行动,引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工博士,组建科技服务团,“一对一”帮助本土企业解决科技难题,激活区域发展澎湃动能。三是健全长效机制,拉长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发展的链条。拉长工作链条,促进制造业协调发展,争取上级科协和学会与市县科协、学会、基层组织协同对接,科学家、企业家、专业服务人才、志愿服务队伍协同发力,共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强化企业系统化建设,提升九江制造业在最终产品、生产设备、上游供应、售后服务诸方面竞争实力;拓展服务链条,为各类制造业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知识产权、融资信息、设备共享等专业化一条龙服务,引导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领域企业共建“产业大脑”,为制造业提供智能化服务,健全区域性融合创新机制。(作者系九江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