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乡土沃野 书写人大代表履职答卷 2025年05月15日

  本报记者 黄梦如

  四月的鄱阳湖畔,春风裹挟着茶香掠过都昌县土塘镇冯梓桥村的千亩茶园。百余名采茶人指尖翻飞,嫩绿的茶芽簌簌落入竹篓。县人大代表杨健轻轻捻起一枚新芽,目光望向忙碌的茶园:“这片叶子,是大伙增收的希望。”在他创办的神脉溪茶叶基地,每年发放的200万元采茶工资,让周边乡镇的农户实实在在尝到了“绿色产业”的甜头。为了提升茶叶品质,杨健还专门邀请茶叶专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组织茶农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如今基地产出的茶叶不仅在省内畅销,还远销至浙江、福建等地。

  近年来,都昌县人大充分发挥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引导各级人大代表扎根乡村振兴一线。从产业发展到环境整治,从民生改善到基层治理,人大代表们用实际行动在乡土大地上书写履职答卷。

  在大树乡东山村,县人大代表查希望带领村民探索荷莲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了找到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径,他多次前往湖南、湖北等地学习先进经验,还三番五次前往省农科院请教专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千亩低产田成了集羊肚菌种植、莲子采收、藕粉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在羊肚菌种植初期,面对菌种培育失败、产量低等问题,查希望和技术人员日夜钻研,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的种植方法。如今,基地还开设了农家乐,推出以荷莲为主题的特色餐饮,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前来体验。

  春桥乡人大代表王开华在枳壳树下办起“田间课堂”,手把手教农户种植管理技术;周溪镇人大代表刘义珍的珠贝加工厂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左里镇人大代表周国光积极探索电商销售新模式,带动手工油面成了电商直播平台热销农副产品……如今,全县24个特色产业基地蓬勃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正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产业发展的同时,乡村面貌也在悄然改变。在汪墩乡阳港村,县人大代表刘统红为推进村庄整治,与村干部一道,连续数月挨家挨户走访,详细解释整治规划和好处,他还组织村民到示范村参观学习。党员带头拆除闲置房屋,外出务工人员通过网络参与监督,3个月后,23处空心房顺利拆除,500米污水管网铺设完成,12幅红色文化墙在粉墙上鲜活起来。汪墩乡人大代表曹薇张罗的“最美庭院”评比,激发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都昌镇人大代表黄光发起的“村干部+志愿者”服务,解决无物业小区管理难题;苏山乡人大代表袁文松设计的垃圾分类积分制,让村民们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这些举措,都让乡村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民生改善始终是代表履职的重点。左里镇坑洼的左大公路影响出行和运输,镇人大主席袁凯白天跑工地、晚上访农户,带领团队用300多天推进建设,去年底,5.6公里公路通车,1.02万群众盼来了“暖心路”。在都昌县,像这样温暖人心的故事时有发生,如中馆镇人大代表王和青牵头建设“幸福食堂”,为留守老人提供可口的饭菜;鸣山乡人大代表叶羊琴为行动不便的村民上门出诊,开展健康教育;三汊港镇人大代表江文丽扎根乡村教育一线,并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积极建言……

  从茶园到荷塘,从街巷到公路,都昌县各级人大代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期盼,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着一份份饱含泥土气息的履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