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琳
春风拂过赣北经济重镇、生态美镇——武宁县鲁溪镇,在万亩高山茶园里,村民们手指翻飞,一片片嫩绿的茶叶纷纷落下,奏响了一曲蓬勃的丰收旋律。“每年这个季节我都会来这里采茶,一天大约能赚300元钱,一个月能有8000多元钱,这个收入还挺不错的。”村民莫家琴一边麻利地采茶,一边快言快语道。
近年来,鲁溪镇党委积极探索联农带农富农新路径,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创新销售模式、拓宽就业渠道等方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组织引领 立足“高山”当“靠山”
鲁溪镇双新村,隐匿于赣北幕阜山中段,平均海拔460米。这里云雾缭绕,山清水秀,6000余亩茶园如同绿色的海洋,波光粼粼,生机勃勃,呈现出一幅秀美乡村的景象。
前些年,因为这里交通闭塞,村民们种植的高山辣椒、新鲜菌菇等优质生态产品无法批量运下山,商贩又不愿意上山收购,村民们只能靠摩托车少量运输,有时连人工费都挣不到,甚至很多不及时出售的产品烂在山里。要想富,先修路。镇党委积极争取产业路项目资金280余万元,对11公里蜿蜒的山路进行硬化拓宽。
路的问题可算是解决了,但产业发展的难题又摆在眼前。镇包村干部和村党支部深入调研,反复商讨,决定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高山茶叶产业。经过挨家挨户走访,耐心倾听村民心声,精心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协调土地流转,成功引进外地老板投资2000余万元种植适应高山环境的安吉茶叶。每到3月至4月采茶旺季,一天需要600名至800名采茶工人。
“为解决采茶用工短缺和农民就近务工难的双重问题,镇里每年都要提前做好对接。一方面,与茶叶基地老板协商,谈好村民薪资待遇;另一方面,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广播宣传、微信群等方式,将采茶务工信息精准传递给每一位村民。”鲁溪镇党委副书记郑熊星介绍。
与此同时,村党支部还安排专人负责协调,每天定时组织村民前往茶园,确保采茶工作顺利进行。“村民们称赞道,党组织就是大家的靠山,带着我们一起走上致富路。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超过百万元。”双新村党支部书记柯丁丁难掩喜悦地说道。
支书直播 带着“山货”出“大山”
“家人们,这是我们村民自家种的高山白茶,香气浓郁,口感醇厚,欢迎大家下单品尝!还有高山辣椒粉、散养土鸡蛋……”在坑背村村部直播间里,“90后”村党支部书记柯善贵正热情地向网友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坑背村位于316国道沿线,土地肥沃,500多亩茶园郁郁葱葱,各类农产品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销售渠道狭窄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2024年9月,退伍军人柯善贵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凭借自身电商经验,注册“小柯支书”直播账号,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为山乡里的农产品插上“电商翅膀”。
柯善贵做足直播功课,深入了解每一款农产品的特点,精心策划直播内容。直播时,他热情洋溢,真诚地向网友推介,他的努力得到丰厚回报。半年多来,通过直播销售白茶和红茶47万余元,为村集体增收1万余元。同时,还帮助400多户村民以及周边村销售各类农产品20余万元,其中15户脱贫户实现户均增收7000余元。“太感谢小柯支书了,他通过直播间帮助我们卖了6000多斤雷笋。”鲁溪镇双溪村村民艾施礼感激地说道。
直播带货不仅打开了农产品的销路,更提升了坑背村的知名度。柯善贵表示,他将带领村民继续深耕电商领域,让更多的“山货”走出大山。
党员带头 开垦“荒山”变“金山”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鲁溪镇双溪村党支部书记熊里武始终坚守的信念。他深知,只有让群众参与到产业中来,才能真正实现共富。
双新村森林植被覆盖率高,可供开发的只有土壤贫瘠的500余亩芭茅山。七八年前,外地老板来考察后都觉得开发价值不大,这片山便一直无人问津。
2021年,熊里武和村里党员刘堂秀、宋水兰商量,准备自己来垦荒,没有启动资金,他们就自掏腰包。为发展壮大村有经济,他们探索“村委会+合作社”联合发展模式,大力支持致富带头残疾人艾施礼注册成立武宁县雷雨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先期种植雷竹150余亩。如今,合作社的雷竹长势喜人,一亩竹园每年收益可达5万元。村里像艾施礼这样的残疾人都入了股,每年分红1.2万元。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该村推广“党建+合作社”“基地+脱贫户+农户”经营方式,带动全村脱贫户、残疾人以及其他农户20余人入股。如今的双新村,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干。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增加收入,户均年增收5000元至1万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