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红旗/文 特约记者 桂剡高/摄
在庐山马尾水景区深处,七旬老人刘贤云十几年独守青山,以满腔的热爱护一山青翠、一泉清冽。他砌池引水,市民争相取用;他执笔作画,绘就山水情深。从大病初愈的生死顿悟,到守护青山的无悔抉择,刘贤云老人用最朴素的坚守,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他的故事,正如同那泓清泉,静静流淌,却滋养人心。
引泉十几载 润泽一城甜
从庐山北麓的濂溪区莲花镇东城村出发行至马尾水景区深处,一眼清泉正悄然成为这座城市的生活秘境。每天清晨天还未亮,便有人拎着水桶沿着蜿蜒的山路而上。取水处,清澈的山泉从管子汩汩涌出,在晨光中闪烁着粼粼波光。60多岁的王大妈一天要来回两趟,打满两桶水。“这水甜啊,泡茶香,煮饭更香。”她说五年来全家人都喝这泉水,连水垢都没有,“比我儿子买的矿泉水还好喝。”
取水的市民络绎不绝。有晨练顺路带水回家的退休教师,有专门开车来的年轻人,还有坚持每天上山打水的八旬老人。他们形成了一种默契:排队时不争不抢,接水时相互礼让,仿佛这眼清泉不仅滋养着他们的生活日常,更洗涤着都市人焦躁的心灵。
而这一切的美好,都源于一位七旬老人十几年如一日的守护。
2007年初,时年57岁的刘贤云经朋友介绍,来到当时还鲜为人知的马尾水景区担任门卫。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此前做过大半辈子油漆工,还曾在2005年大病一场。经历生死考验后,他更加珍惜生命,敬畏自然。“大难不死,我就想找个清净的地方,好好过日子。”刘贤云说最初没想到这一待就是十几年。
守护日久,他早已将山泉草木视若亲朋。2015年夏天,一场大雨后,刘贤云发现山泉溢满地面,白白流走实在可惜。于是,他独自下山,分两次扛来一包水泥,又挽起裤脚,到小溪里淘来泥沙,和泥砌砖,硬是建起了一个蓄水池,又用竹管将泉水引到方便接取的地方。如今,这个简易却实用的取水点,每天接待几百位市民,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泉”。市民上山接水时,他总要抽空去和老朋友打招呼,还不忘提醒:“接水就是节水,大自然的馈赠,我们不能浪费。”
青山守绿荫 初心坚如磐
“我敢于坚持原则,守土有责!”刘贤云老人说这话时,眼神坚定如磐石。
他守护这片青山的决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除了立规禁止携带锄头、柴刀上山挖树采花,他更是山火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每当游客到来,他总要求大家一律放下火机和香烟,并耐心地用金属探测器逐一“过筛”,杜绝一切火险隐患。多年来,他踏遍了龙门沟、莲花洞、英雄洼、北山公路的每一片山林,自称“白天巡山探路,晚上就在脑中复盘路线”。正因如此,游客随口提起哪个坡、哪个洼,他都了然于胸、如数家珍,还常常主动充当起临时“向导”,为迷茫的登山人指引方向。
曾经有村民想上山挖竹笋,被他坚决劝阻;有游客想采摘野花,被刘贤云老人耐心教育。有些人说他太较真,他却说:“今天你挖一点,他摘一些,明天这座山就秃了。”
对于门票管理,他同样一丝不苟。九江人10元、外地人18元,从不搞人情票。“这不是为了多收钱,而是要让每个人都知道:守护这片青山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所有门票收入他都详细记账,多数游客微信扫码,偶尔收到现金,他一五一十交给景区管理人员。
最让人惊叹的是他对山上草木的了解。在刘贤云老人居所周围,灯台树、楠木、杉树、香樟、红豆杉、银杏、栗树、柳树长得郁郁葱葱,他不仅能一一叫出名字,还能说出每棵树的习性。“这是楠木,长得慢但木质好;那是香樟,能驱虫……”抚摸着这些树木,就像在介绍自己的孩子。
从简单的收门票开始,他渐渐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白天值班收票,闲暇时他就拿着工具修整山路,在房前屋后开垦菜地,种上辣椒、茄子、豆角、南瓜、丝瓜,四季新鲜蔬菜不断;发现有树木枯萎,及时补种。谁也没想到,这个沉默寡言的门卫,竟然用十几年时间,将居所周围方圆几百亩的荒山打理成绿树成荫的“世外桃源”。
山水寄情怀 笔墨乐悠悠
守护山水之余,刘贤云老人更寄情山水,活出了许多人向往的诗意生活——
他是九江市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这个身份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只有小学文化的他,靠自学成为小有名气的民间画家。他笔下的鸡、牛、羊栩栩如生,充满乡土气息;他的山水画笔墨酣畅,意境悠远。第一次画九峰寺,就获得游客“功底深厚”的评价。
九江职业大学图书馆田立云老师和刘贤云老人是忘年交,一有空两人就你来我往切磋画艺。“刘老的作品有种浑然天成的气韵,那是长期与山水相处获得的灵气。”田立云说。就连山东游客张宝也与他结缘,经常通过视频聊天向他请教书法、绘画技巧。
除了守护山水,二胡也是刘贤云老人的另一挚爱。有段时间,山下一支社区乐队常来山上演出,他的二胡与乐队的合奏堪称绝配,但最终他婉拒了对方的经常造访:“我更喜欢独享宁静。既然选择了青山,就没有更改。”
在这片山水的滋养下,一道独特的风景正在悄然生长。市民杨青每天清晨踏露而来,在大山里深深呼吸,她说:“这里的空气是甜的,吸一口,心就静了。”市民王伟退休3年来,一边在家细心照料93岁的父亲和90岁的母亲,一边忙里偷闲,来此倚石听泉。“水声淙淙,鸟影掠过,哪怕只是片刻的放空,也是生活最好的馈赠。”
时光无声流淌,十几年光阴转过,青丝已成白发,而青山愈发生机盎然。刘贤云老人的话语朴素却坚定:“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守护好这片山水,就是我一生的使命。”泉水流淌不息,一如他的初心,清澈、坚定,绵延不绝。
【记者手记】
“守山情怀”映照时代温度
刘贤云老人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展现了弥足珍贵的“守山情怀”。这种情怀,源于他对自然的深刻敬畏,与山水共生共荣;体现在他超越职责的担当,将守护青山化为人生信念;流露于他对生活的真挚热爱,于清寂中活出生命的纯度与深度。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守山者”。刘贤云的故事启示我们:守护绿水青山,无需豪言壮语,只需脚踏实地;不必巨额投入,但要用心用情。每个人的点滴努力,终将汇聚成生态保护的磅礴力量。“守山情怀”彰显了这个时代的人性温度,提醒我们在发展途中不忘守护家园,在追梦路上牢记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