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娜丽莎 文/摄
立秋时节,湖口县均桥镇文光村的390亩稻田翻涌着层层绿浪,沉甸甸的稻穗随风轻摆,传递着丰收的喜悦。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正是61岁的种田能手黎神初用勤劳双手绘就的致富图景——通过水稻、棉花、大豆和油菜的多元种植,他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从贫困到希望
政策帮扶点燃致富梦
几年前,黎神初一家还深陷贫困的泥沼。妻子残疾需要照料,孩子上学开支大,家中仅有几亩薄田,收入微薄。“那时候起早贪黑地干,可兜里还是没几个钱。”回忆往昔,他仍感慨万千。
转机出现在均桥镇的产业帮扶政策。镇政府为脱贫户提供小额贴息贷款、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并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零散耕地,合作社的农机服务也免费向农户开放。这些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像一把“金钥匙”,为黎神初打开了致富之门。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科技种田提质增效
“刚开始心里直打鼓,怕学不会技术,怕种不好白费功夫。”面对扩大种植的机会,黎神初既期待又忐忑。但他没有退缩,积极参加农技培训,追着专家请教。从棉花的整枝打顶到水稻的肥水管理,他反复实践,逐渐从“靠天吃饭”的老农成长为“科学种田”的行家。
“以前种地全凭经验,现在可是靠技术吃饭!”黎神初蹲在田埂上,指着稻叶上的虫子说,“以前见虫就打药,现在能精准区分害虫和益虫,既省成本又环保。”机械化作业更让他如虎添翼:“合作社的农机太方便了,播种、收割、脱粒全自动化,以前几十人干的活,现在几台机器一天就搞定!”
从单一种植到多元经营
产业兴旺带动乡邻
凭借科学种植和机械化助力,黎神初的种植规模从2019年的100亩扩大到如今的390亩,形成了“稻油轮作、棉豆互补”的高效模式。去年,他的棉花荣获县级高产示范,今年预计总收入35万元,同比增长30%。更可喜的是,他的成功还带动了周边10多户农户就业,让致富的种子在村里生根发芽。
“以前靠政府帮扶脱了贫,现在靠自己双手挣得踏实!”望着丰收在望的稻田,黎神初黝黑的脸上写满自豪。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产业帮扶+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的组合拳正助力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致富路,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