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了土地 富了农民

——武宁林业勇当绿色发展先锋
余慧琳

  余慧琳

  千山叠翠,万木葱茏。经过春夏的酝酿,连绵的山、流淌的水、葱茏的林海,成就了秋天里的山水武宁画卷。

  近年来,武宁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唱响林长制首创品牌,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压实林长、源头管理、监督管理三个责任,做好增绿、护绿、用绿,加速提升林业综合效益,实现森林资源大优化、林业产业大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林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该县林下经济发展利用林地面积达到90万亩,林下经济产值18.6亿元,辐射带动农民达4.6万人。

  擦亮林长制首创品牌

  一大清早,一身迷彩服、一双解放鞋,外加红袖章,手拿小喇叭的王荣辉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林间山头穿梭奔忙。

  王荣辉是武宁县库区林场的护林员,每天不少于4个小时的巡林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现在乱砍滥伐不见了,森林防火、关注树木病害、野生动植物保护,是我们日常巡护的工作重点。”王荣辉说。

  2017年,武宁县率先探索建立“林长制”。一路走来,始终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持续激发首创精神,挖掘首创潜能,扎实深入推动林长制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持续在“林”字上精准发力、在“长”字上履职尽责、在“制”字上探索创新,全力推深做实林长制首创品牌,用生态绿色擦亮武宁高质量发展底色。

  围绕“林”这个核心,该县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为目标,统筹增绿、护绿、用绿三大工程,实现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系统治理。聚焦“长”这个关键,武宁县以落实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构建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全县设立县级林长6名、乡级林长210名、村级林长362名,形成责任到人、级级划分、层层落实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格局,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围绕“制”这个重点,制定《武宁县专职护林员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完善了总林长发令、林长巡林、“林长+公安局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等机制,突破了跨层级、跨部门协调的“九龙治水”难题,摆脱了林业资源管理“小马拉大车”困境。

  此外,该县探索构建“林长+基层林业”联管共治体系,实行县级林业执法“一兼二”领导体制、片区林业管理“一联五”协防机制、乡镇林业工作“一带三”队伍模式,推进护林员队伍专业化专职化建设。建立生态环境审判庭和林业检察室,积极探索生态修复判决试点,为林长制提供了司法保障。

  开创林业碳汇新平台

  “这下好了,不用再操心承包期限到期的事情了。”武宁县甫田乡林农黄兼德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日前,在武宁县甫田乡便民服务中心,全县第一本集体林权延包证颁发。黄兼德作为第一批94户承包经营户之一,拿到了集体林权延包不动产权证书。这也标志着武宁县积极探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而坚实一步。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作为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武宁首创了“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模式。该县用好林权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深化林地经营权流转改革,进一步盘活森林资源,以“三权分置”新模式解决“山要怎么分”的问题,积极开展林地经营权流转和碳汇试点,有效解决了权能怎么用、资金怎么来、群众怎么受益等问题。作为江西首批GEP核算试点县,该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通过“融、收、转”,使资源资产化,已收储各类生态资源10万余项,生态总价值212亿元,收储并交易特色农产品3607万元,发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专项贷款1.76亿元。

  资源、资产、资金流动起来,绿水青山拥有了对应的价值,真正成了人民群众的“幸福靠山”。返乡创业大户卢咸锋通过转换中心,一次性获得300万元贷款发展民宿经济。村民万里云通过这一平台获得贷款,成立了长水红豆杉培育种植合作社,吸引106户农户加入,带动了全体村民共同致富。

  武宁县积极创新,探索林碳交易新方式,聚焦乡村“四旁树”(村旁、宅旁、水旁、路旁自栽生态树种)这一容易被忽略的小群体、零散性林业碳汇资源,开发实施了“乡村林碳”项目,搭建了“武宁碳抵消”平台,平台于2023年4月正式上线运行,明确林业碳汇消纳渠道,推动林业碳汇可计量、可交易、可增值,实现了林业碳汇在线登记、在线中和、公开展示及积分兑换等功能,促进林业碳汇价值变现。

  2023年2月,江西省首个乡村“四旁”林木碳汇项目选定了该县罗坪镇长水村“四旁树”作为林业碳汇计量树种,经测算该村“四旁树”20年内预计可吸收约4000吨二氧化碳;按照每吨50元的价格,可产生20万元的碳汇交易收入,目前已签发登记首批“乡村林碳”1845吨。第二批项目扩面至罗坪镇全境、澧溪镇北湾村、新宁镇渡头村、石渡乡新丰村和大洞乡彭坪村5个乡镇8个村。20年内预计可吸收14000吨二氧化碳,目前已签发4000多吨。

  增绿护绿用绿蔚然成风

  绿色是武宁最亮的底色,生态是武宁最厚的家底。聚焦“林”这个主题,武宁县坚持增绿、护绿、用绿并举,森林“四库”功能作用显著提升。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7.8万亩、封山育林6.95万亩、退化林修复15.46万亩,山水武宁“绿色家底”愈发厚实。

  高效增绿,筑牢生态保护的绿色屏障。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该县大力实施造林绿化、森林抚育、生态修复等扩面提质工程,深入开展植树造林,仅2024年即完成人工造林1.8万亩、退化林修复3.8万亩、封山育林1.3万亩,完成国储林专项债项目人工造林和现有林改培2.73万亩、森林抚育3.29万亩,初步建成省级森林经营样板林5个。全县林地面积由2017年的411.3万亩提高到2023年的418万亩;森林蓄积量由1647万立方米提高到187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74.06%提高到76.7%。

  林下经济是武宁县的另一张“绿色”名片。76.54%的森林覆盖率、418万亩的林地是武宁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最大底气,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如何林下掘“金”,实现生态价值的点林成金?武宁在林业经济转型升级实践中交出了答卷,大力发展特色林下经济,开发森林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林茶、林油、林果、林药、林蜂、林菌、林宿等特色林下经济,推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提升,林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为百姓带来了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目前,该县拥有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家,新增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1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林下经济有机产品品牌1个、绿色产品品牌2个,创建省级以上康养基地、体验基地、森林乡村、乡村森林公园等46个,“武宁宁红”“武宁蜂蜜”广受消费者青睐,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山川增绿、村民增收。该县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合作社,全县已建立“林长+基地”107个,其中发展高山茶叶4万亩、油茶23.2万亩、水果9万亩、森林药材3万亩、养蜂4万箱,年产菌菇800吨。全县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共121家,经营面积达20.9万亩,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达9983户,实现林业总产值达30亿元。鲁溪镇双新村、北屏村种植安吉白茶面积6000余亩,带动当地农户就业20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2.5万元。

  为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该县推动“林业+旅游”“林业+康养”等业态深度融合,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打造了悦山居等一批特色“林宿”,涌现出渡头、北湾等林旅融合美丽示范乡村。年均实现森林旅游接待人数400多万人次,山区农民真正从靠山吃山“卖树木”转变为发展森林旅游“卖生态”,稳稳端起了生态“金饭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武宁新闻
   第04版:时评·视点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健康
   第07版:乡域
   第08版:公益
绿了土地 富了农民
构筑全域充电网
武宁锄山鼓合唱团在“村歌嘹亮”全国集中展演中获佳绩
武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助力家乡发展
“住有所居”扩容精进 “宜居优居”稳步提升
义剪传温情 邻里心更近
消除交通隐患风险 守护群众平安出行
强化监督检查 护航校园“舌尖上的安全”
爱心汇聚邻里情 助力增收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