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田间草药”到“致富金苗”

——市应急管理局助力修水县四都村发展中药材产业
程 静

  本报记者 程 静

  曾经荒山地,今日聚宝盆。在修水县四都镇四都村田垄间,栀子、水菖蒲、牡丹等中药材长势正旺,村民们穿梭其间除草、管护,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在市应急管理局驻村工作队帮扶下,四都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林资源,以中药材种植、加工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生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已呈现规模化起步、标准化推进、产业化衔接的阶段性成效。

  规模突破:

  从零星种植到连片发展  

  上山、开荒、种药,在市应急管理局驻村工作队推动下,四都村中药材种植从过去的散户零星种植升级为规模化基地建设。

  到2025年,四都村已完成多个品种中药材种植,面积超1000亩。其中:栀子种植300亩、牡丹种植200亩、白术种植200亩、赤芍种植200亩、水菖蒲种植150亩……按照发展规划,四都村将通过招商引资推动种植规模向周边延伸,最终形成超2000亩的连片种植基地。

  目前,四都村裕群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建成中药材特色品种基地,成为规模化种植的核心载体,为产业扩容奠定了基础。

  模式创新:

  收益联结激活种植活力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为四都村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核心运作机制。通过合作社整合分散林地与劳动力资源,由引进的企业提供种苗、技术与订单保障,农户则以土地流转、务工参与等方式深度融入产业链。

  模式创新使得1000余亩种植基地带动了120余户村民实现就业增收,村民既能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又能通过参与种植管护赚取“薪金”。

  市应急管理局驻村工作队还针对性解决中药种植保障问题,投入8万元,助力药材基地灌溉井建设,目前已投入使用,有效破解了山区种植灌溉难题,为农户参与种植解除了后顾之忧。

  衔接升级:

  种植与加工的产业链联动  

  种植与加工,紧密衔接,四都村布局“种加一体”,让“田间草药”长成“致富金苗”。

  目前,标准化中药材加工厂的建设与种植基地扩张同步推进,这座预计年加工能力达1000吨的加工厂,将为四都村的中药材提供就近初加工保障,解决了过去“重种植、轻加工”导致的附加值流失问题。

  记者在四都村了解到,已完成加工厂的初步建设,下一步,将结合发展需要推进与邻村闲置资源整合利用,扩大完善加工设施,提升加工产能。届时,将实现从新鲜药材到切片、烘干等初加工产品的转化。这种“前端种植+后端加工”的联动,不仅稳定了种植户的销售渠道,更通过加工环节提升了产品价值,为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据统计,目前已接到全国各地药材原料订单近1000吨。

  基地从小到大,产业从无到有,在市应急管理局驻村工作队倾力帮扶下,四都村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正蓬勃发展。随着产业规模化、技术标准化、市场扩大化,这片山林间的“本草经济”将成为带动村民持续增收、实现村集体壮大的核心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视觉
   第04版:融媒·视点
   第05版:综合
   第06版:金融
   第07版:文化·体育
   第08版:公益
从“田间草药”到“致富金苗”
九江职业大学蔡若虹美术馆开馆
庐山植物园联合华南国家植物园启动“我家的绿植”公民科学项目
瑞昌市疏浚产业园全面建成
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链
我市4人入选全省优秀企业首席质量官
吹响第四季度冲刺号角
九江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拼进度 抢效率
九江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四好农村路”铺就乡村振兴幸福道
九江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