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掘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香港同胞在后垅村开展活动合影留念。

  在后垅村举办党建活动。

  在纪念馆讲述红色故事。

  在后垅村接受红色教育的人群络绎不绝。

  “红色名村”都昌县汪墩乡后垅村。

  新建成的工人运动展览馆。

  革命烈士纪念塔。

  为前来研学的小朋友讲述革命故事。

  走进都昌县汪墩乡后垅村,“刘肩三教育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塔”等一处处红色教育场馆就像一张张红色名片,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传扬着这个村的红色故事。去年,全市有3万多名党员、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来到后垅村开展红色教育和研学活动。

  后垅村是江西省“红色名村”。大革命时期,这个村有13位村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中3位先后任都昌、湖口、彭泽、鄱阳等县县委书记。在革命烽火中,有10名共产党员惨遭国民党反动政府杀害或在战斗中牺牲,其中刘肩三一家5位。

  历史沧桑,时代巨变。2018年,烈士后代、刘肩山的孙子、已经退休10年的刘同颜,卖掉在九江的住房,回到后垅村,开发红色资源,建立红色基地。他奔波于本省、北京、上海等地,挖掘后垅村每一位烈士的革命事迹,筹集资金,在先前建起革命烈士纪念塔的基础上,又建成刘肩三教育纪念馆、工人运动展览馆,整理提升革命烈士纪念塔。同时建立“五老”工作室,编写了《信仰的力量》,走进全县多所中小学,讲述后垅村的革命故事,在关心教育下一代中发挥着一名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

  本报记者 洪显智 摄影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视觉·综合
   第04版:时评·视点
   第05版:综合
   第06版:健康
   第07版:乡域
   第08版:公益
发掘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庐山迎降雪 智慧公路保畅通
义诊送健康
反诈不停歇 守护“养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