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孔 颖 实习生 周湘晗
在湖口县特殊教育学校的琴房内,悠扬的琴声缓缓传出。钢琴前一个清瘦的身影,双手指尖在黑白琴键上跃动,这就是史令德。对这位孤独症少年而言,音乐就是他与外界对话的媒介,就是他心中自由飞翔的翅膀。
4岁时,史令德还不会说话,对他人的呼唤也毫无反应。确诊孤独症后,父母带他来到湖口县特殊教育学校入读。慢慢地,老师发现他对音乐异常敏感,便引导他通过音乐表达情绪。
母亲陆丽萍回忆:“史令德听到音乐就会安静下来,甚至跟着节奏轻轻摇晃。”7岁时,他第一次学弹钢琴。普通孩子几节课就能掌握的旋律,他需要练习上百遍。尽管手指不够灵活,节奏不够稳定,但每一次弹奏,他都格外专注。经过两年的努力,史令德终于能完整弹奏一曲《小星星》,这时的陆丽萍泪流满面——这是儿子第一次用音乐清晰地“说话”。
这份不懈的坚持,让史令德用音符跨越了孤独症的藩篱,音乐的翅膀带着他飞向更广阔的舞台。
2023年,在江西省残疾人文艺下乡现场,聚光灯下,史令德用一曲《童年的回忆》惊艳全场,曲终时掌声如雷。一位家长动容地说:“看到史令德,让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有无限可能。”2024年,在学校蓼子花音乐节上,独奏《梦中的婚礼+梁祝》引发师生共鸣;在湖口县2025年春晚上,演奏的《我的中国心》引发全场大合唱。
提起史令德,湖口县特殊教育学校负责人说:“他的成长轨迹告诉我们,特殊教育不是‘同情分’,而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纯粹的爱比任何语言都有力量,音乐不仅赋予史令德表达的能力,更激发了他回馈社会的热情。从14岁起,史令德开始定期在养老院进行钢琴表演。琴声流淌中,这场“最动人的双向治愈”让老人们红着眼眶送上热烈的掌声。
在特殊教育领域,史令德创造了多个“不可能”。很多人称他是“奇迹”,但陆丽萍却说,他只是比普通孩子更努力。日复一日的坚持,无数次的失败与重来,成就了史令德自信的光芒。
如今,史令德仍在追光。他梦想着成为多才多艺的“特教明星”,站上更大舞台,为孤独症群体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