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琳/文 蒋德先 李 宁 余慧琳/摄
谁说山区小县难有大作为?
请看武宁给出的答案:产业强县,旅游富民,农业兴县。
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武宁县高擎生态经济大旗,巧打保护生态、龙头产业、乡村旅游等组合拳,使一个小县的经济发展如同雨后春笋般,向上生长,生机勃发。1~6月,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95.04亿元,增幅1.77%;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3.49亿元,增幅15.8%;全县旅游人数达462.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4.18亿元。
今年上半年,武宁县成功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全国县域自驾游标杆县。
优产业 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配料、烘烤、封口、注液……走进位于武宁县中城产业园的江西程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七期厂区,数十条生产线上,工人们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地忙碌。“自从今年六月份第七期投产后,现在我们的日生产量是400万只,占全国市场30%的份额。”江西程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经理童国涛骄傲地说。
江西程疆新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锂离子电池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于2021年入驻武宁县工业园区。今年以来,为应对日益上升的市场需求,公司启动了第七期、第八期工程,增加产能,扩大生产。如今第七期、第八期全部投产,员工增至1900人,生产能力迅速扩张,日产量从4年前的20万只提升到400万只。目前,第九期正在紧张地建设当中。
武宁县纵深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高标准升级改造建成智慧政务大厅,推行“无差别综合受理”和“首席事务代表”制度,推动政务服务与环境品质更加优质高效。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全链条,深入开展新一轮对标提升“五大专项行动”,打造一站式集成“企业之家”,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事项压减45%。严格落实“宁静生产日”“阳光执法检查”,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应享尽享”,兑现惠企金额1974.6万元,新增市场主体1392户。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一流的营商环境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截至目前,全县新签约项目24个,合同投资总额133.4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大湖塘钨矿暨钨产业园项目连续四年列入省重大项目,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调整、重新用地预审、APT厂建设等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兴文旅 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
光怪陆离的灯光、梦幻唯美的音乐、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潺潺的流水,步入其中,仿佛进入了神秘的时光隧道,令人惊叹。在这火热的夏天,鲁溪洞内凉风习习,游客沉浸其间,追寻亿万年沧桑变化,享受清凉时光。
洞外,长达3000米的玻璃水滑道是孩子们的最爱,超长的水道惊险刺激,水流声、欢笑声、惊叫声响彻云霄。
山上,觅境鲁栖云宿,窗外云卷云舒,鸟声清脆。来自南昌的游客汪芸与朋友一道,煮一壶清茶,看着晚霞铺满天边,暮色渐渐浸透山峦,闲适与超然在心中油然升起。
武宁县深化“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先行县建设,组织“咏归川”、鲁栖云宿申报省级四星级乡宿,成功创建全市唯一一家全国甲级民宿,民宿品质领跑全市。根据实际情况,该县对乡村民宿产业进行整体规划,确立景区衍生型、森林康养型、乡村体验型、温泉养生型、滨水度假型五大乡宿类型,全力支持民宿参与评星定级,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游客。
同时,该县将发展民宿和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对符合规划条件发展休闲乡村民宿的乡村,以乡镇为主体,统筹涉农资金,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修建旅游公路,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相关部门在交通、电力、供水、通信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引导具有民宿发展潜力的村将闲置的房屋、山林、土地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盘活存量资源,带动村集体增收。
距鲁溪洞四十公里的武宁县国际网球中心,击球声、鼓掌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2025年ITF男子网球巡回赛在这里如火如荼举行,点燃这个夏天火热的激情。
今年以来,武宁县深入实施文旅攻坚行动,20个重点文旅项目稳步推进,山水武宁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景区吸引力持续增强,市场热度节节攀升。“网球+文旅”就是其中之一。武宁县持续擦亮“武宁网球”品牌,先后举办ITF国际网球巡回赛等国际国内精品赛事20余场,赛事引流超过10万人次,带动千万级别体旅消费,“网球+旅游”新IP魅力尽显。
同时,武宁县通过多渠道推介武宁,赴省外举办系列文旅推介会,精心策划斗茶大赛、杨梅节等特色文旅活动,创新推出一批非遗文创、网球元素文创产品,文旅体验更加丰富,武宁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今年1至6月,全县旅游人数达462.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4.18亿元。
强农业 推动乡村振兴新突破
近日,一条来自武宁庐山西海的生态农产品“西海博鱼”牌有机鳙鱼入驻上海米其林餐厅的消息引起大家的关注。一条来自修河的武宁鱼,是如何冲破重重关隘,“游”到黄浦江的?
武宁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水域面积达45万亩,水质常年保持国家Ⅰ类标准,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庐山西海不仅水质纯净,而且水下森林茂密,浮游生物丰富,为鳙鱼、鳜鱼、鲈鱼、银鱼等特色水产品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
近年来,江西山水武宁渔业公司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调控水质和溶氧量,确保鱼群健康生长。公司建立了全程可追溯体系,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鱼的生长环境、捕捞日期等信息。同时,采用“活鱼运输车+充氧包装”的冷链运输技术,确保鱼在运输途中存活率达98%以上。“从武宁到上海,24小时内直达,鱼到市场还是活蹦乱跳的。”该公司负责人黄剑说。
武宁县自然生态优良,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县里深入开展农业产业化“四大攻坚”行动,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水产、油料、林下经济四大产业,全县茶园面积增至5.02万亩、水产养殖41.7万亩、油茶27.2万亩,成功申报省级油茶高产示范基地3个,林下经济总产值突破18.3亿元。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武宁野生茶”标准正式发布,“武宁茶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启动申报,今年以来新增有机农产品认证2个,以标准化、品牌化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为推动农产品销售,助力乡村振兴,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山水武宁”品牌,武宁县将全县的农产品注册申请山水武宁统一商标,由武宁县旅游发展公司将县里的棍子鱼、茶叶、香菇、木耳、蜂蜜、油茶、竹笋等农产品统一加工、包装,统一销售,既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难题,又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样的蜂蜜,农户在自家售卖只能卖40元至50元一斤,而经过公司统一包装的,则可以卖到80元至100元每斤,效益增加了一倍。“我以后只负责养,不用担心销路的问题了。”武宁县蜂农林美虎高兴地说。
生态环境提质增效、生态产品价值加速转化、城市品质提档升级、和美乡村焕新蝶变、民生实事有力推进……一项项令人欣喜的成就,见证了武宁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拔节生长的故事,32万武宁儿女用拼劲与创新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