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6月25日,九江港红光码头汽笛长鸣,“赣沪通”水路物流产品正式发布并迎来首航,这是上港集团与江西省港口集团深化战略协同的又一成果。九江市港航局办公室负责人黄亚琪介绍,该产品承诺“一单制”“一口价”“一票结算”“一箱承运到底”,可覆盖江西80%以上的地区,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20%以上,实现“内陆口岸与沿海同效”的目标。
目前,九江港全港国际国内航线已达19条,月均航班超300航次,辐射江苏、浙江、上海、四川等21个省市,水铁联运始抵的铁路站点达29个;2025年上半年,九江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16亿吨,集装箱累计完成47.22万标箱,同比均实现10%以上增长。
从“工业锈带”到“绿色秀带”“创新智带”,九江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兴产业,在长江之滨奏响了全面绿色转型的激昂变奏曲。
赓续千年文脉 传承创新长江文化
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是根基,产业发展是核心动力,文化传承则是灵魂和纽带。
走进浔阳江畔的琵琶亭,登上木质大船,或伫立船头欣赏现代光影剧目《浔阳江头夜送客》,或前行几步,借助数字技术与白居易“月下对酌”,重温《琵琶行》诗词中的经典场景。不同寻常的“穿越”体验,让不少游客“种草”。“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要增加科技含量。到了晚上,我们还有大型实景灯光秀《浔梦琵琶亭》,游客沉浸式体验琵琶亭的梦幻之美。”浔阳江文化旅游景区运营经理张涛介绍,琵琶亭定期举办民乐展演、文化讲座、诗词游学、乐天集市等活动,成为传播九江文化的重要窗口。
琵琶亭不远处是浔阳楼,其建筑风格为宋代民间酒楼样式。“浔阳楼以《水浒传》为主题,是一处集游览参观、喝茶听书和餐饮于一体的景点。”张涛介绍:“瞧,我们还安排专人说书,广受游客好评。”
“啪”一声,说书人桑家庆身着青色长褂,把醒木拍在书案上,喧闹气氛立刻安静下来,台下听众围坐长桌,品茗倾听。“我以《水浒传》发生在九江的故事为重点,再结合本地风土人情做一番加工,讲讲市井生活,大家听了更亲切。”桑家庆说。
待说书结束,听众心满意足地登楼眺望江景。琵琶亭、浔阳楼、锁江楼、浔阳江号游轮、98抗洪展陈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将它们串珠成链,成为市民的休闲地、游人的打卡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项目现场负责人黄庆介绍,该区段三期项目将通过特色街区的打造,再现九江重要航运码头和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脉络,为市民、游客提供开阔的集散空间,实现从“临江不见江”到“近水又亲水”的转变。
2024年10月10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之一——瑞昌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展陈再现商周矿井原貌,复原南铜北运线路,展示了先民采矿炼铜、金道锡行的壮观景象。“这里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留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大型矿冶遗址,对于探寻中国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业原料来源,研究中国青铜史、冶金史等具有重要意义。”讲解员陈梦梦说。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带火了九江城市旅游,改变了以往游客“只知庐山不知九江”“上庐山不落浔阳城”的局面。“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成前,琵琶亭、浔阳楼等景区游客不到60万人;建成后不到两年时间,累计接待游客620万余人次。”浔阳江景区负责人魏亚康说。“嘉游赣·追浔季”“跟着课本游九江”“清凉一夏向九江”等活动接续推进,“引客入浔”成效明显。
夜幕降临,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潮流体验、电竞动漫、主题酒吧等多元业态在这里竞相迸发。“我们希望通过对城市有机更新,以点带面、连线成片,让中心城区更有活力、更具魅力、更添人气。”浔阳区委书记张宁说。
《偷心晚宴》作为集“戏剧+互动+餐饮”于一体的沉浸体验式喜剧,受到了游客的广泛喜爱。“我们将长江文化融入戏剧,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观众拥有独一无二的体验。”剧场运营方负责人罗彬说。
2025年上半年,九江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251.06万人次,同比增长11.96%;国内旅游收入653.19亿元,同比增长11.99%。
经验与启示
九江的实践探索,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体现。这启示我们,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必须正确处理好几大关系。
正确处理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处理好系统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是我们谋划改革、推动发展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既要坚持系统推进,形成合力,又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突破,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系统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因此,要树立系统思维,始终把长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水、路、港、岸、产、城等经济要素和生物、湿地等生态要素,系统谋划进一步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沿江地区要把自身发展放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大局之中,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在长江生态保护修复、绿色低碳转型、区域协同融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发展与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因此,要立足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实施好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筑牢长江经济带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生态“含金量”、发展“含绿量”,厚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加快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机制,扩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范围和领域,建立统一的生态产品目录清单、评价机制,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正确处理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要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协同推进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将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贯穿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在“共抓大保护”中推动发展方式创新和发展动能变革。因此,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长江经济带布局,加快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持续壮大,超前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统筹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融合对接。
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与规律揭示,也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基本准则。实践表明,大力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和现实创造力。要健全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融通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跨区域的保护协作机制。研究制定长江文化图谱,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满足群众需求、体现长江文化的优质文化产品,讲好长江故事。探索长江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文旅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推进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提升长江文旅融合发展质效。推进长江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建设的有机融合,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实施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行动,展示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城乡风貌。
(调研组成员: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运平、张宜红、陈德明、余永华,光明日报记者胡晓军、王洋、李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