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 超
8月24日15时45分,15名户外探险游客在庐山市白鹿镇卧龙岗瀑布索降时被困。覃旭华带领工作室队员携全套山岳救援装备迅速进山,最终将所有被困者安全转移至安全地带。这份“敢啃硬骨头”的底气,既源于覃旭华个人25年消防生涯的深厚积淀,也是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蓝焰红心”党建品牌赋能实战的生动体现。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让我们走进“覃旭华训战工作室”,重温一幕幕感人场景,聆听一段段温情故事,感受“时代楷模”的榜样力量。
应“地”施训:
将九江山水险境转化为练兵实战教材
“不是我们比别人更强,只是我们在训练中把各种‘难局’‘险局’都摸透了。”覃旭华的话语中,透出工作室的核心使命:以专业技术和过硬本领为目标,培养更多优秀训战人才,并针对新材料、新业态等灾情开展前瞻性研究。这一使命,与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蓝焰红心”品牌“依托工作室推动创新”的思路高度契合。支队依托“覃旭华训战工作室”,持续吸纳党员业务骨干,先后组建6支模块化百人水域救援专业队伍,制定9大类典型灾害事故处置标准化流程,推动21项科技建设任务落地,使党建引领下的“专业力量”成为应对九江152公里长江岸线、70%鄱阳湖水域防汛压力的硬核支撑。
九江的地理特征,构成了“覃旭华训战工作室”不可或缺的“教学大纲”。“别人的训练是‘按教材来’,而我们是‘按九江的实际来’。”拥有25年战训经验的覃旭华,对本地救援的“痛点”了如指掌。针对水域救援,工作室将训练场搬至长江,模拟急流中的“活饵救援”,开展夜间水下搜救演练,真实复现救援障碍。在山岳救援方面,工作室的“较真”更是闻名。在庐山海拔千米处,他们搭建起近200米的绳索训练系统,要求队员在风雨中完成横渡、下降等高难度动作。“训练中若容忍1厘米的偏差,实战中就可能导致1米的危险。”覃旭华常手持卷尺测量队员的动作角度。这双手曾在东盟论坛技术交流中,带领团队完成横渡向下救援,赢得同行的高度认可。“这不是苛刻,是对生命负责。”
实战检验:
训练细节在生死救援中“见真章”
“覃科长的电话,就是我们的‘实战指南’。”永修县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至今记忆犹新,今年上半年一辆液化气罐车发生侧翻事故,20多吨液化气罐阀门破损泄漏,地面形成白色雾带,一旦遇火星极可能引发爆炸。他第一时间拨通覃旭华的电话,听筒中传来清晰沉稳的指令:“用雾状水稀释气体,防止流向低洼处,下坡方向立即设警戒,拦截所有车辆和行人!”
这并非覃旭华首次“远程指挥”。修水县一名工人在挖井时被水泥块压埋,泥土随时可能二次坍塌,当地队员心急如焚。覃旭华提出令大家豁然开朗的方案:“不要直接挖!从侧旁打竖井,边挖边用钢管支撑,以地道掘进方式接近被困者,避免扰动松土。”队员们依此法历经一天成功救出被困人员。这一“支撑破拆法”正是他从地震救援和建筑坍塌处置经验中提炼而来——当年打造全国铁军中队时,此类“实战技巧”曾助他带队攻克无数难关,如今也成为工作室推动“科技赋能实战”的基础。团队针对快速破拆、排烟、救援等需求开展装备革新,助力支队连续多年获评“全国执勤训练工作先进支队”。
老带新、传帮带:
让“火焰蓝”生生不息
“想从我这里毕业,首先要爱上战训这一行。”这是覃旭华对每名队员的要求。从昔日带领共青城市消防中队荣获“集体二等功”,到如今在工作室中由经验丰富的“老战训”手把手培养年轻队员,他始终坚信“传承的力量”。这正是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的微观体现: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培训200余人次,覆盖灭火、水域、绳索等多个领域,多名队员成长为基层骨干。正如他本人从“优秀共产党员”到“全国优秀指挥员”的成长历程,一步步将“对党忠诚”的信念转化为“赴汤蹈火”的实际本领。
目前,工作室正按2025年计划深化人才培养:选拔有长远发展意愿的骨干,通过“外送培训+实战磨炼”双路径,打造作战指挥与训练教官两支硬核队伍;同时,组建装备技术研究小组,开展“小快灵”方向的革新工作;还将创新水域班组救援综合科目,推动其纳入全省练兵竞赛,让“九江经验”进一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