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花木兰》:美国迪士尼塑造的“巾帼”

  王 珉

  迪士尼早在1998年就制作了动画版的《花木兰》,2009年由赵薇主演的《花木兰》英气十足,此次迪士尼真人版的《花木兰》由刘亦菲主演,和1998年动画版的《花木兰》神似。超2.9亿美元投资的好莱坞话题之作,依旧改变不了美国人的审美偏差。该片来到国内的口碑直逼“烂片”行列,豆瓣评分4.9分。

  中西文化杂糅正确也不正确

  《花木兰》从最开始定档3月,到疫情肆虐6月官宣再度延期,到放弃影院公映,一次次的档期变数预示该片“命途多舛”。最终,迪士尼只能放弃院线战场,选择自家流媒体Disney+,却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副作用”,不仅价高,行业指责声不断;“院转网”对中国票仓的影响则更为直接,一部分观众提前欣赏“盗版资源”,许多失望的人狠评低分再劝退一部分观众,为票房前景蒙上阴影。

  新版《花木兰》是对中国文化简单粗暴的元素堆砌,强行嫁接欧美女权主义。虽说木兰替父从军的文学经典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迪士尼却翻拍成一部迎合国际市场的猎奇之作。当一群东方面孔在中国观众面前,演绎西方猎奇视角下的古代中国故事,其浮夸造作的表演最终只能沦为美式价值观的好莱坞奇幻大戏,予人怪诞的观感。

  电影里丑到哭的“额黄妆”,据说是《木兰辞》提到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花黄”将额头涂成黄色显得格外刺眼。但同样都是额黄、花钿、大面积的腮红的装束,《长安十二时辰》却不显得突兀,反而有种传统妆容的精致韵味,让人赏心悦目。并不是中国元素的妆容“丑”,迪士尼只理解皮毛,就把中国元素生搬硬套组合,不过却在国外社交媒体掀起“木兰”潮流。

  对“中国故事”的误解与魔改

  除了猎奇式的东方景观,文本上宣扬的核心价值观,无论是主角人物寻找自我人生观、还是个人英雄主义,外加“孝”字女权主义大旗,全部是典型的西式价值观强安在“中国故事”上。

  从前,迪士尼曾结合自身的特色,对动画版《花木兰》作出全新解读,贴合现代价值观念的改编赋予电影新的生机,剧情也是中国人熟悉的那个故事。然而在当下这部真人版的《花木兰》里,确实是去其精华取其糟粕。这绝对是美国人对中国故事的误解,尤其是木兰在战斗中自曝女儿身的桥段,在中国的文化语境显然无法成立。木兰丢弃盔甲、披头散发只为了“自证身份”无异于自杀,影片违背基本战争常识,胡乱填充魔幻元素,都使这个故事失去原有魅力。

  总而言之,新版《花木兰》,是一个可以被套用到任何迪士尼童话中的模板,迪士尼流水线水平的制作虽然赋予了电影足够的精致,迪士尼的号召力虽然也可以聚拢起一批家喻户晓的演员,但却无法赋予一个流传千年的文学经典真正的灵魂。作为一部好莱坞合家欢电影,《花木兰》可以算是及格,但对中国观众来说远远不够,国内上映票房前景堪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暑期档”剧集观察~~~
~~~
~~~
~~~——冯健新闻作品集《只把春来报》(序)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政经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视点·时评
   第05版:国际国内
   第06版:专刊
   第07版:文化·体育
   第08版:广告
现实题材亮眼 精品短剧“出圈”
文体快讯
《花木兰》:美国迪士尼塑造的“巾帼”
唱给春天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