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薯情

  ■ 彭小楠

  我爱红薯,它玛瑙般的颜色,溜圆的形态,纤细的根须,饱含糖汁的红瓤,瞧一眼就叫人齿颊生津,咬一口脆生生、甜津津、鲜美中流出一股清香。鄱阳湖两岸水分充足,土壤肥沃,地道的鄱阳湖红薯更以脆甜著称。

  我爱红薯,因为它给我的童年镀上一层“甜香”的色彩。在艰苦岁月里,它为我全家和鄱阳湖沿岸的乡亲们立下了“赫赫战功”!正如明代徐光启先生所言:“农人之家不可一岁不种,此实杂植中第一品,亦第一义也。”如今我们已步入现代生活的大潮,我依然十分喜爱红薯,每当我品尝到它,便忆起我那勤劳,正直的母亲。

  那年,父亲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戴上一米多的高帽批斗游乡……更糟糕的是父亲被停发了工资,全家的生活变得越发困难。母亲咬牙支撑着全家,她把所有的爱倾注在我们兄妹身上,妈妈终因过度疲劳和心灵上的折磨,闹出一场大病。为了分担妈妈的担子,我和妹妹在路边、田沟挖野菜、捡红薯和薯藤叶儿。有一天,我们在生产队挖完红薯的地里发现了两小堆红薯,还连着少许的被太阳晒枯的薯藤叶儿,饥饿的我俩对这“巨大战果”,犹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妹妹高兴得连连蹦着跳着,纤细的小手不停地扯着我的衣襟叫着喊着,“哥哥、哥哥,我们抱回去呀,抱回去吧!”我兴奋得忙脱下长裤把红薯装进“布袋子”,欢欢喜喜地背到母亲的病床边。哪知母亲知道后大发脾气,罚我俩跪在床前,嘴里不住地说着:“我生你们这样不争气的东西,倒不如病死了的好呢。”母亲要我们认过错方能站起来。直到我把红薯送还生产队,母亲绷紧的脸上才绽出一丝笑意。母亲慈祥地对我说:“不是自家的东西绝不能要呀。手稳,嘴稳可是庄稼人的立身之本呀。崽伢,在家听话,在外更要踏实做人才行呢。”

  母亲接着还给我们讲起有关红薯的故事。明万历年间,福建有个叫陈振龙的人,在菲律宾经商,见红薯生熟可吃,且耐风沙,耐干旱,易栽插成活,产量又高,便想起家乡一遇上风沙干旱,百姓颗粒无收的惨况,一时动了乡土之念,不顾当地的严令禁止,冒着杀头的危险以重金向私人买回几尺薯藤,藏在运货的木船最底层的夹板下躲过海关的严厉检查,历尽了艰险才引种到中国。乡亲们常称红薯为洋薯、蕃薯,原来有这般来历。母亲还说,红薯是名贱价实的食物,憨厚、朴实,不争宠、不争俏。你俩要学习红薯这种可贵品格呀。

  红薯充饥当饭的年代已经远去了。母亲也远去“天堂”多。远逝的时光,带走了我童年的欢笑与忧愁,但母亲朴实的话语依然萦绕在我的耳旁。那没有惊奇起迭的往事,像甘泉般注入了我的心田,多少年来成为我踏实做事,诚实做人的座右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政经新闻
   第03版:2021中国医师节
   第04版:融媒·时评
   第05版:国际国内
   第06版:广告
   第07版:烟水亭
   第08版:2021中国医师节
   第09版:2021中国医师节
   第10版:2021中国医师节
   第11版:2021中国医师节
   第12版:2021中国医师节
秋日的黄昏
葫芦杂记
夕阳如歌
义无反顾见成长
红薯情
院中栀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