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积极布局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航空、未来健康等产业,取得积极工作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重视程度不一、规模总量不大、领军企业缺乏、核心技术难突破、产业链协同不够等问题。展望未来,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前瞻谋划部署。注重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将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作为重点内容。发挥好未来产业培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强化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应主动加强与国家部委和省直厅局对接汇报,争取更多未来产业相关专项在九江试点。各县(市、区)应依托产业现有基础,探索发展未来产业细分领域。逐步建立未来产业监测评估机制,构建未来产业统计体系,优化完善综合考核体系,设立未来产业相关指标,适当增加体现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指标比重,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用足国家、省、市相关产业政策,上下联动统筹协调推动政策和资源向重点未来产业倾斜。
强化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结合九江产业基础,聚焦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项目布局,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围绕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项目,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建立健全与大院大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基础研究合作机制,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衔接,建立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未来产业加快发展。
拓展应用场景,有效激发市场需求。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在现有基础上谋划更多具有代表性、引领性的应用场景项目,打造未来产业应用示范标杆。鼓励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围绕应用场景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的新技术、新产品。建立应用场景供需对接机制,搭建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平台,促进创新主体与应用场景需求方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在应用场景中的落地应用。
培育市场主体,不断增强创新活力。着重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领军企业,打造未来产业发展的“头雁”。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产业链资源,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茁壮成长。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建立产业创新联盟、技术创新中心等方式,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创新。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科技领军企业的产业链需求,开展专业化配套服务,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打造产业集群,大力提升集聚效应。加强产业集群规划布局,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未来产业集群,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产业集群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区域间产业集群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未来产业园区的承载能力。加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加强产业集群内创新主体建设,大力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在产业集群内设立研发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构建产业集群创新资源整合平台,建立创新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创新资源在产业集群内的高效配置。
强化要素支撑,落实重点保障措施。发挥好地方高校在未来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定期发布未来产业人才需求目录,用好“九江人才20条”,实施“浔城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专项,集聚科技产业创新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发挥市工业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探索设立市级未来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未来产业,共同打造早期介入、全周期赋能的新型耐心资本。对符合准入条件的未来产业项目,在用地和合理用能方面给予保障。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和快速维权机制,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营造有利于未来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本文系2025年九江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九江市未来产业高质量培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5YB08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九江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