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肖竹
乡镇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前沿主战场”。乡镇干部的脚步踏遍田间地头,手中的每一项工作都连着村民的柴米油盐,肩上的每一份责任都系着乡村的未来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干事担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乡镇干部扎根基层的底气,是赢得群众信任的根基,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经之路——唯有带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踏实前行,才能在乡村大地上留下坚实的足迹。
“干事担事”是初心的生动表达。乡镇干部的初心,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话语,而是“夜巡”走访倾听村民诉求时认真记下的笔记本,是春耕备耕时走访田间地头的身影,是秋收时和村民一起分享丰收喜悦的笑容。把村民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把乡村的发展当作人生的追求,这份真诚与热忱,让“干事担事”有了最温暖的底色。在与村民的朝夕相处中,乡镇干部用行动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意义,让初心在服务中落地生根,成为支撑自己扎根基层的精神力量。
“干事担事”是能力的成长密码。乡镇工作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新的课题,没有统一的“模板”,很多任务都需要结合乡村实际情况推进。帮村里规划产业发展,需要深入调研本地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参考周边成熟经验,与村干部、村民共同商量确定可行路径;推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广泛听取村民意见,明确实际需求,协调各类资源、把控建设进度与质量,确保设施建成后能真正发挥作用。在一次次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乡镇干部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统筹能力会逐步提升,通过应对基层的复杂情况,真正具备“能干事、干成事”的本领。
“干事担事”是作风的真实写照。乡镇干部的作风好不好,村民看得最清楚,也感受得最真切。曾经不便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村民的合理需求能便捷地得到满足,村里的闲置空间变成实用场所,村民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元。这些变化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干部反复对接资源、多次与村民沟通、持续跟进推进实现的。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实实在在的成效上,把服务的落脚点放在村民能感知的实处,乡镇干部才能在村民心中留下分量,才能让基层工作真正获得群众支持。
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乡镇干部是这幅画卷上最活跃的创作者。面对乡村发展的新机遇,乡镇干部更应带着“干事担事”的热情,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倾听村民的期盼;主动思考发展方向,探索乡村的潜力;主动扛起责任,把对乡村的热爱转化为行动。乡镇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来不是外在的标签,而是内心的坚守与行动的担当,只要始终把“干事担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就一定能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也为乡村的美好未来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