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海铸剑 此生许国

——读《于无声处:黄旭华传》

  李 钊

  2月6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逝世,享年99岁。从青丝到白发,他将生命融入深海铸剑伟业,用沉默的誓言守护山河无恙,将名字刻入中华民族的深海传奇。《于无声处:黄旭华传》是由王艳明和肖元合著的,全书以时间为轴,用朴素的笔触、严谨的叙事、生动的语言,再现黄旭华的人生和学术的发展历程,还原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历史,刻画和展示出一个为国家奉献一生的科学家和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从怀揣医者梦、立下深海志到实现报国愿,该书前四章生动呈现了黄旭华从求学到与核潜艇结缘的人生旅程,并追索其精神品德之源、志向改变之因、走向深潜之机等等。他的志向并非凭空而来,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黄旭华在少年时期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而当时动荡的时局和国家的现状,让在炮火中辗转求学的他,像孙中山、鲁迅一样改变了志向,奠定了一生的起点。1944年,黄旭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成为造船系的学生,立志要“科学救国”。在大学校园里,他努力学习、积极进步,参加学生社团“山茶社”开展学生运动,在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中,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在入党誓言中写道“(党)无论需要我怎样流(血),我都会直到把血流光为止。”大学毕业后,他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工作,并与妻子李世英结下良缘。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项目,黄旭华接到一纸调令,去从事研制核潜艇的绝密工作,从此“人间蒸发”30年。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是我们自己干出来的。”该书第五、六章作者以我国核潜艇研制历史为坐标,重现国之利器核潜艇玉汝于成的研发经历,饱含深情地赞颂了黄旭华在惊涛骇浪中创造的不朽功勋。面对苏联撤援、西方封锁的困境,他作为副总工程师,和研制团队连核潜艇的模型都没见过,更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电视剧《功勋》曾还原一个真实场景:一次偶然机会,他们拆解一个国外带回的核潜艇玩具模型,竟发现其结构与设计图纸不谋而合,由此坚定了自主攻关的信心。国内没有计算机,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完成数以万计的数据核算。为确保潜艇重心平衡,他们将每个零件,乃至边角余料都过磅称重,实现数千吨核潜艇的精准配平,先后突破核潜艇最关键、最重大的七项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总工程师的黄旭华总能在困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带领团队一步步突破技术难关。1970年底,中国首艘攻击型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水下移动长城”。

  “一个人活着干什么?就是要忠诚于党和国家,忠诚于人民。”黄旭华的铮铮誓言犹如深海里的核潜艇,潜藏深海,但有无穷的力量。30年间,他远离家乡和亲人,连父亲去世时,都因工作需要而无法尽孝,“忠孝难两全,对国家的忠即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正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支撑他走过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1988年,中国核潜艇首次极限深潜试验启动,年过花甲的黄旭华毅然登艇,成为世界上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人民海军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诞生后,黄旭华挥毫写下“花甲之年,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功成名就后,这位“深潜者”依然保持着科研工作者的纯粹,希望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下”,在获得“共和国勋章”时,他反复强调:“荣誉不属于我个人,核潜艇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黄旭华十分重视培养科研人才,“愿意当‘场外指导’,不当教练,放手让他们去干,大胆去干。”多年来他将个人所获奖金逾2000万元,几乎全部捐献出来,并设立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青年科技人才。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于无声处:黄旭华传》还原了黄旭华默默地为国家的安全保驾护航、奉献一生的传奇经历。他的精神如不灭的灯塔,激励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砥砺前行,照亮中国科技强国的未来航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时评·视点
   第05版:综合
   第06版:金融
   第07版:文化·体育
   第08版:公益
亚布力五十年:见证中国滑雪奋进之路
全国室内田径大奖赛首站:跳高名将张国伟复出夺冠
中国队包揽单板滑雪大跳台男女冠亚军
深海铸剑 此生许国
WTT新加坡大满贯赛:孙颖莎夺魁,林诗栋“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