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明杰
在德安县丰林工业新区,7.5万平方米的智慧车间里,一位带着台湾口音的“80后”青年工程师正俯身校准设备参数。他身后,高速引拔设备正以0.01毫米级精度锻造“工业骨骼”,如同雕琢艺术品般精细。作为彰沅金属第三代传承人,林哲纬以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赣鄱大地书写着新时代工匠传奇。
翻开林氏家族的投资版图,从祖父辈1995年首次在深圳投资办厂到在德安县设立首条标准化钢棒线材生产线,从父亲深耕精密钢材贸易到林哲纬掌舵智能化制造基地,30载时光见证了两岸产业血脉的深度交融。2010年,林哲纬从东京亚细亚大学学成归来,这个曾在伊藤洋华堂、新日铁等日企淬炼的年轻人,毅然选择从彰沅金属制品(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助岗位开启传承之路。
“27岁那年,我让企业单月亏损20万元。”谈及成长之痛,林哲纬仍清晰记得那次报价失误后父亲的教诲,“摔在平地上是学费,摔在悬崖边就是劫难。”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他悟透“精益管理”的真谛,更锻造出将理论厚度转化为产业高度的能力。(下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