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舍古村散记

游会雄

  ■ 游会雄

  那天,阳光和煦,天气正好。我和二十多位文友去了都昌老家的一个古村——苏山学舍。说是古村,其实在我20世纪80年代初读高中时,经常从古村旁经过,似乎并不是很有名。那是都昌县袁(宣)多(宝)公路必经的一个站点,叫前山,大概是因在苏山的前方而得名的吧!我们上学或放假时,多在此站候车或歇脚。那时,只远远地瞥见学舍村一排排灰墙黑瓦的老屋,跟自己村里的旧宅差不多,觉得并不稀罕,只是这里成群落有规模罢了。

  大概一个小时的车程,大巴很快开进了学舍古村,在古村新修的村小操场上停下。村小旧址原是古村的一个塾馆,名为“浣香斋”。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苏山舍下(乡政府驻地)教书时,这里是苏山乡二中,在此之前,还做过农中。塾馆系四合院式建筑,为清代所建。中有四方天井,天井四周设有讲坛、书房,俱是花格门窗装饰。馆前有一庭院,植有各种花木。都昌籍著名诗人刘严吾、胡雪抱、袁毅庵等曾在此设馆授徒。院旁有一小溪,常年水流清澈见底,溪旁垂杨掩映,环境幽美,是读书习文的好地方。我想:学舍村大概与此有关联。现如今,学舍幻化称“鹤舍”。传说是苏耽(苏仙公)曾寓居于此,炼丹得道成仙,天帝来召,遂乘仙鹤归去,故名之。但在我心里,总觉得这滋味怪怪的,牵强得很。

  学舍古村,正如一位饱经岁月风霜的老人,粗粗地看上去平淡素朴,不显山露水,甚至没有涟漪,可徜徉在古村里,定然会刷新我们的“三观”。

  古屋大门上的屏头叠起,凤尾飞翘,雕刻精美,坚固挺立,像凌空欲飞的鹞鹰。室内是长方形的大八间和小八间,都有天井取光,中为宽敞的厅堂。上厅堂两边有两间正房,下厅堂及天井两边有四间厢房。上厅堂后面有门通向后厅,后厅也有小天井,两边有两间偏房。正柱、梁房与楼柱上都装有狮、虎、象、凤及寿星等木刻花樘。楼上及房间装有各式各样木刻花窗,装饰手法有浅雕、浮雕或透雕。文友们争相打卡拍照,并三五一团,四五一伙地议论争辩是何种花木、鸟兽或人物,其内容除民间吉祥寓意图案梅兰竹菊四季名花等外,还有历史神话传说,如犀牛望月、八仙过海、囊萤映雪等,文化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我在一天井左右两边的楼柱上,看到镶嵌着各有一只像鹰隼又像是老雕的双木雕禽,似是从远古飞奔而来,打量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警示并守护着他们古老的家园。厅堂四周装有木壁(俗称古皮),顶端有木顶,也刻有各种不同的图案。旁边备有梯子。我不知这古屋有没有闺阁绣楼。旧时女子坐绣楼做女红,抛绣球择夫婿是怎么一回事?

  记得儿时,我们村的老屋大都单独成幢,形制规模大小不一,且零散分布。这学舍古村则是屋屋墙体相连,户户有侧门相通,巷弄间都铺满了麻石。即便是雨天也不湿脚,最多穿双笨重的木屐就行,进出很方便。清代中期,学舍村先祖袁蕃杰,原是个卖豆腐的,他勤俭持家,到景德镇做瓷器生意;后其子袁绍起承继父业,发展到拥有七座瓷窑和数十间店铺和坯房,是当时有名的企业家。村中大部分古屋都是那时投资兴建的,据说是统一安排施工,同一时间建成,同一日子上梁竣工。建筑整齐划一,气势浩大,名闻遐迩。近年来,不少影视剧在这里取景,如《铁血共和》《风雨下钟山》《牡丹亭》《聊斋》等。

  三进的祖厅在古村中心,建筑恢宏,古朴宽大,有两个天井,占地约600平方米。厅前正壁上挂有“汝南世家”的大木匾。据历史考证,始祖袁安世居汝南(今河南汝阳县),故称之。祖厅大门两壁题有“卧雪家风”墨迹。袁氏以祖法治族,以仁德为训,修谱有章,族规严密,派系绵长。族人始终以先祖袁安公“卧雪家风”为做人处世的典范。古村袁氏以耕读传家,注重教化。历史上既出了文举,也出了武官。像清代举人袁成壁(浙江汤溪县知县),他的旧居“大夫第”尚保存完好;民国初期学者、诗人袁铁梅为江西省议员;袁治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曾任省保安团少将参谋;袁武扬为黄埔军校第十三期学员,曾任保安团上校大队长。在祖厅东边木壁上,张贴有一二十名村中学生的放大照片,他们身披绶带,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均为古村首批获奖学金的优秀学子。耕读传家,卧雪家风得到了赓续和传承。

  临近晌午,我们在古村前合影留念,也定格出一份美好的古村时光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时评·融媒
   第05版:国际国内
   第06版:教育
   第07版:烟水亭
   第08版:乡域
夏日蛙声作管弦
一墙绿葱茏
如画
芒种之美
树梢上的月亮
学舍古村散记
荷池酒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