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春初 熊安群 祝晓芳

  陈春初 熊安群 祝晓芳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运行体系的坚实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今年我省两会提出要“落实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打造更多经济强县、农业强县、文旅美县、生态名县”。但县域经济发展仍面临着“要素奇缺、园区低效、消费不振”等不利因素的叠加挑战。亟须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加快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因县制宜”:确定新质生产力赋能的着力点。运用SWOT分析法,厘清县域禀赋与阶段特征,系统分析主导产业、重点行业,从而“锻长补短”,采取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赋能路径。资源能源型县,矿产、能源等富集,产业基础较强,但低碳转型难,产业链低端化,可确立转型发展示范县战略;产业承接县,区位近中心城市,土地成本低,但配套不足,人才外流,可确立工业强县战略;生态功能区县,生态资源丰富,但产业薄弱,价值转化难,可采取生态立县战略;农业主导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劳动力充足,但技术滞后,附加值低,应以农业强县为目标;文旅资源特色县,“风景独好”,文旅产品和场景业态丰富,但县域旅游景点分布零碎、区域壁垒明显,可聚力打造文旅美县。

  “喜新不厌旧”: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系统性导入创新资源。有条件的县域可积极布局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中试基地等,打造区域创新策源节点;激励引导企业自建或联合共建研发平台,重点探索“头部企业+县域企业+高层次人才+科研院校”的联合创新模式,常态化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机制;依托农业科技小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载体,完善科创资源“下沉-转化-落地”的全链条牵引机制。要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引导县域传统产业积极拥抱“数智”新时代,淘汰“傻大黑粗”老旧设备更新为高效智能新装备,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抢抓“新赛道”。主动适应“产业所趋”,在现代产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中抢占关键环节,做大做强文化旅游、生态康养等现代服务业。

  “借梯登高”:坚持多元融入与分工合作。要从全国、全省发展大势中定义县域经济,积极对接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要深入融入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主赛道”。跳出县域边界,持续优化“都市研发创新、县域生产转化”的协同格局,探索实践“总部+基地”发展模式。要构建竞合的县际分工协作体系。探索多县参与的“招商大联盟”模式,开展协作招商、错位招商,避免县域间“内卷式”竞争;跨县域共建“飞地园区”,在税收分享和产值、能耗等指标统计数据分成方面利益共享;推进毗邻县共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化联合体等。

  “栽梧引凤”:优化县域基础环境。要优化产业空间。推进经开区、工业集中区提质增效,实行“腾笼换鸟”,加快“僵尸企业”出清,建立“园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要创新政务服务。制定“县域营商环境提升路线图”,建立健全营商环境观察员等制度;打造“信用+园区”场景,企业信用评级与用能、用工、融资优惠挂钩;强化法治保障,打造诉前服务超市,推进“柔性执法”“企业安静日”等制度常态化。要强化科创供给。搭建人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平台,推出科创贷、科创投、科创贴等多元科技金融服务,为高层次人才配备“一对一”服务专员。要完善产业配套。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如智能标准生产设施、技术研发转化设施等,打造“厂区-社区-景区”融合的人才宜居环境,支持大型流通企业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下沉供应链,统筹县、镇、村产业链布局。

  本文系2025年九江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5YB45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分别为瑞昌市委党校、瑞昌市委政策研究中心、南昌市东湖区委党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理论·视点
   第05版:综合
   第06版:乡域
   第07版:生活·健康
   第08版:公益
锚定融合让创新势能化为经济动能
常照小事小节这面“镜子”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每孩每年3600元,中央财政预算约900亿元
《同谷七歌》和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