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红旗
柴桑区新塘乡胡桥村村民王贤辉,两岁时便没有了妈妈。而更糟糕的是,在他小时候又因一场意外导致终身残疾。人生有低潮,也有高光——如今,他已成为掌管20余万羽蛋鸡的“鸡司令”。这位从不向命运低头的汉子,用科技与毅力书写了一段动人的创业故事。近日,在接受江西卫视采访时,他接连讲了几个突破:今年公司产蛋量较往年增加了3倍,销售市场从南方的深圳、珠海“东拓”至厦门等地。他不仅实现了自我嬗变,更带动一批残疾人和乡邻就业,探索出一条以科技赋能产业、以产业带动共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逆境突围:厚积淬炼品牌之路
王贤辉上初中时因家贫辍学,又因肢残打工屡遭歧视。为摆脱贫困,他学习理发并开店,后兼做多份工作,用几年时间才将月收入从几百元提升至千元以上。尽管艰难,但他坚信“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并始终满怀热忱,干劲不减。后赴福建做缝纫工,最终返乡,在堂哥建议下尝试养殖起家。
2009年,王贤辉承包了100多亩沙树散养土鸡,在胡桥林场山上简单地搭个棚,开始了他的养鸡事业。创业维艰!捡蛋、卖鸡、防治鸡病等环节接连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两年亏损21万元。他屡屡受挫却不气馁,卖掉了城里的房子,远赴山东、河北等地学习标准化养鸡。他逐步意识到品牌和技术的重要性,毅然淘汰散养模式,引入笼养设备,严控品质,并给每批鸡蛋贴上“溯源码”,以品牌蛋成功打开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高端市场。
王贤辉十分注重品牌价值,给鸡蛋注册商标,美其名曰:“浔凤”蛋和“贤”鸡蛋,前者取九江的简称,蛋销往周边省、市;后者取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蛋主要销往四邻八乡。为了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他经常到郑州、青岛、上海以及广州等地听课,学习鸡的疾病预判和预防方法。王贤辉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外积累了一定经验,最终决定回到家乡,投身家族养殖事业。
科技赋能:智能引领养殖之变
得益于连续多年的鸡蛋市场景气,资金有了积累,养鸡事业初见曙光。2020年,王贤辉成立胡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全面开启养殖产业的智能化升级之路。如今,他的鸡舍充满“科技感”:智能温控系统自动调节环境,自动化喂食机精准投喂,智能捡蛋设备高效运转……原本需要30余人管理,现在仅需20余人。目前,基地蛋鸡规模达20余万羽,日均产蛋19万枚。每逢介绍公司的鸡蛋,王贤辉总要拿一枚打碎放在高脚杯中,一边介绍蛋黄、蛋清的浓度,一边让记者观察鸡蛋的颜色。他说:“差不多大小的两枚鸡蛋在一起比较,我们公司的鸡蛋更重一些,因为蛋黄、蛋清浓度更高。”他解释,“我们的鸡每个月做‘保健’,增加它的抗体。”
讲到扩大再生产,王贤辉如数家珍:所有的设备和程序都坚持环保的原则。上半年扩建了一栋1600平方米的厂房,严格按流程一步步经过了审批;从河南省新上了一台价值100多万元的鸡粪处理机,实行密闭操作,没有气味、没有粉尘。同时,他引进鸡粪发酵处理系统,将废弃物转化为生物有机肥,年销量达500吨,形成绿色循环产业链,既环保又增效。目前,订制了一台先进的鸡蛋分级机,分出的蛋大小均匀,自动喷码,提高了生产效率。
情怀永炽:携手奋进共富之约
“自己富了不算富,乡亲们一起富才是真的富。”王贤辉始终不忘回报乡邻。他的企业优先招聘残疾人,目前安置了15名残疾员工,人均月工资超3000元。张训银夫妻俩跟着王贤辉干了10年,每天做些打扫卫生、搬装鸡蛋、看场等杂事,吃住都在养鸡场,每人每月有两三千元收入。“张训银有时摔跤了,在家休息,我也没扣他的钱。大家都不容易!”
此外,王贤辉还定期组织志愿活动,为老人免费理发、慰问困难家庭。展望未来,他计划将养殖规模扩大至40余万羽,年产值突破7000万元,并建设鸡蛋深加工车间,开发卤蛋、蛋粉等高附加值产品,探索生态养殖观光,带动更多乡亲前行。
滚动发展的资金短缺,一直是王贤辉的“心头急”,但这依然阻挡不了他前进的脚步。“大家都不容易!我自身有残疾,对外出打工、创业的艰辛体会特别深。正因如此,只要有能力,我就想多为残障伙伴们创造就业机会。现在公司一大半员工都是残障人士,每人月平均工资能拿到三千多元。我的目标不仅是让大家有活干、有饭吃,更要带着大家共同富起来。正因为抱着这样的念头,我总觉得这份事业一刻也停不下来。”
目前,王贤辉正在考虑抱团取暖,走托管共赢模式,让“光照进命运的缺口”,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记者手记
光照进来的地方
采访王贤辉,是一次被“韧性”震撼的过程。他是个残疾人,却比许多人走得更稳、更远。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创业者的精明,更是一种于逆境中勃发的生命力量。
王贤辉的鸡舍很安静,几乎闻不到异味,只有机器轻柔的运转声。科技,成了他奔跑的“新双腿”,也成了他回报乡邻的底气。最打动记者的,是他谈到员工时那种不经意的温柔:“大家都不容易”——这句话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分量。
王贤辉从命运的缺口里,不仅为自己凿开了光,更让这光照亮更多的乡邻。他的故事,正是乡村振兴中最需要的那种力量:智慧、良善、坚定、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