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不仅是作为1998年抗洪斗争重要战场——九江的宝贵城市记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小学阶段的红色教育中,普遍存在两大困境:一是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多以课堂说教为主,难以激发学生共鸣;二是精神内涵相对抽象,学生不易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作为六年级班主任,笔者尝试以校馆协同为突破口,将九江抗洪纪念馆的实物、场景和故事转化为少先队活动的鲜活素材,通过“观察—探究—实践”的闭环设计,让抗洪精神从文字走向现实、从历史走进童心。
九江抗洪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珍藏了大量抗洪实物、影像资料和复原场景。这些资源地域特色鲜明、情感冲击力强,能为少先队员提供直观而震撼的学习体验。少先队活动需契合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强调实践性、互动性与趣味性。校馆合作能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九江抗洪纪念馆拓展为“第二课堂”,使队员在真实场景中感知历史,在协作任务中深化理解,有效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借助校馆合作,既实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又有助于培养队员的沟通、协作与创新思维能力。
在实践路径方面,九江小学采用“三位一体”的活动设计。首先,开展纪念馆实地研学,在任务驱动中初识协作。将少先队员分为三个小队,分别承担“英雄事迹记录”“实物故事收集”和“场景影像拍摄”任务:第一小队聆听讲解员讲述抗洪英雄故事,第二小队细致记录展品信息,第三小队通过镜头捕捉感人场景。这种任务驱动模式使研学目标更加明确,队员们在共同目标下自然形成分工、沟通与互补的协作机制。
其次,举办主题队会课,在互动研讨中深化认知。队会课设计三个环节:一是小队成果展示,各小队通过PPT、情景剧等形式分享研学收获。二是围绕“如何将抗洪精神用于班级建设”开展研讨,队员们总结出“明确分工、互相补位、倾听意见”等实践方法。三是组织集体宣誓,队员在队旗下宣誓“以抗洪精神为指引,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将抗洪精神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准则。
第三,结合美术课程,开展“绘抗洪精神,展小队风采”专题创作。各小队以研学收集的素材为基础,分工合作完成一幅抗洪主题长卷——有的负责构图,有的负责上色,有的撰写文字说明。这一过程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合作需要包容与让步”,最终完成的画卷不仅是艺术成果,更是协作精神的具象化体现。
通过系列活动,队员们对伟大抗洪精神的认知从“模糊的概念”逐渐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南”。研学后,队员在班级活动中主动分工协作的比例上升60%;主题队会中,85%的队员能提出可行的合作方案。活动还鼓励队员担任家庭“小小监督员”,将抗洪精神延伸至日常生活。
目前,校馆合作仍以参观为主,资源利用深度不足,尚未充分挖掘纪念馆的教育潜能;同时,活动长效性有所欠缺,抗洪精神教育尚未与日常少先队活动形成常态化结合。建议开发“小小讲解员”实践项目,与纪念馆合作培训队员担任讲解员,以深化对精神的理解与表达;举办抗洪精神主题少先队竞赛,推动精神传承常态化;建立校馆共建长效机制,邀请纪念馆专家进入校园开设讲座,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实践表明,校馆合作是红色教育的重要创新路径,通过沉浸式、互动式、实践化的活动设计,能够让红色精神真正“活”起来、“深”下去、“长”起来;要进一步打通校馆资源壁垒,让伟大抗洪精神成为少先队员成长的精神底色,培育出更多有担当、懂协作、勇拼搏的时代新人。(华娌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