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美铁路人”王中美的焊枪人生

  (上接1版)

  在王中美看来,焊接不仅是手艺,更是需要不断创新的技术。她带领团队屡破技术瓶颈,始终冲锋在中国桥梁建设技术突围的最前线。2013年,她担任中铁九桥女子电焊突击队带头人,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Q500qE新钢种焊接难题被成功破解,推动我国铁路桥梁钢种实现关键跨越;在雪域高原,高强耐候钢焊接技术得以研发,实现快速高质量成锈防腐,让桥梁扛住高寒考验;在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项目中,海上接桩横位自动化焊接工艺创新诞生,填补了国内空白,让“中国智造”的焊花绽放在“一带一路”的舞台上。

  鳊鱼洲长江大桥的建设,更是她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这座全国首座设计时速350千米的长江铁路桥,主梁采用国内大跨度铁路斜拉桥首次运用的大节段钢箱梁整体架设方案。面对3万余吨、最大节段重650吨的“钢铁巨兽”,王中美带领工友们研究焊接方案,战疫情、顶酷暑。通过使用防风雨棚、持续除湿预热、冬季石棉保温等工艺措施,将节段环口施工焊接时间控制在5天内,创造了安九铁路的“新速度”,提前23天完成全桥合龙贯通。

  2015年,“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这里累计培训6000余人次,培养出百余名高级技师。走进工作室,荣誉证书与模型林立,隔壁就是焊接现场,切割机轰鸣、电弧声刺耳、火花飞溅,满是金属灼烧味。王中美声音沙哑却坚定地指导徒弟:“电流调高两档,运条稳如抚婴儿;引弧别急,焊条熔透三分之一再移,气孔少一半。”她汗水直流,反复示范,直至徒弟焊出平滑银线。

  在车间,王中美既是严师也是“知心姐姐”。她传授技艺,也分享防烫伤技巧,让硬核技术有了温度。徒弟刘青崇拜地说:“师傅的韧劲如焊丝,高温熔铸时更耀眼,我要像她一样厉害。”“00后”小周展示合格焊缝,笑道:“我们喊师傅‘美美姐姐’,她教技术严,休息时特别关心我们,就像我们的亲姐姐一样。”

  “当年7个姑娘6个转行,如今越来越多的‘她’留下。”王中美说:“我要用精神焊牢她们的信念。”在她的影响下,更多女性投身铁路建设,诠释新时代产业工人精神。

  焊花熠熠处 匠心书写“中国答案”

  入行二十四载,王中美完成30项技术攻关、获22项专利,多项工艺达国际领先水平。从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到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60余座世界级桥梁,均留下她奋斗的足迹。她就像一颗螺丝钉,牢牢地钉在桥梁建设的岗位上,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无私奉献,为桥梁的安全与稳固保驾护航。

  如今,王中美依旧穿梭于各大桥梁建设现场。每当看到自己参与的桥梁横跨江河,她总会驻足凝望,眼中满是自豪与温柔,仿佛在看一位亲人。“大桥的每一处都在经受着考验,我愿做大桥的生命捍卫者,焊好每一条焊缝就是我的承诺。”这句朴实的话语,是她对工作的庄严承诺,也是她内心深处最坚定的信念。

  从“全国三八红旗手”到“全国劳动模范”,从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她多年来辛勤付出的高度认可和肯定。然而,荣誉背后是她对匠心的坚守。她常说:“焊枪虽小,却能连接国家命脉;焊花虽微,可映照时代征程。”在她眼中,焊枪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连接国家发展、推动时代进步的桥梁;焊花也不仅仅是一瞬间的光芒,而是映照出时代发展轨迹的璀璨星辰。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匠心精神,那就是对工作的热爱、对技术的执着、对品质的追求。

  采访结束,王中美小心翼翼地收拾好她的焊枪,动作轻柔地如同抱着一个婴儿。她笑着说:“我就是个电焊工,没啥特别的。国家还得建好多大桥呢,我会一直干下去。”

  在钢铁与火花的交响中,王中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她的故事,是中国铁路从“追赶”到“领跑”的生动注脚,更是千万劳动者用双手托起“中国梦”的温暖缩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融媒·视点
   第05版:综合
   第06版:健康
   第07版:乡域
   第08版:公益
雪莲绽放新时代 团结奋斗谱新篇
“最美铁路人”王中美的焊枪人生
中国海军三型舰载机在福建舰成功完成起降训练
湖口县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
标 题 新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