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祭祀方式折射公众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文明祭祀、低碳祭祀,这样的倡导与呼吁已经很久。然而,现实似乎很残酷。生活水平在提高,有些人的祭祖方式也“水涨船高”,不仅燃放烟花爆竹、焚烧各种纸制品的陋习亦有愈演愈烈之势,且场面越来越土豪、祭品越来越奇葩:各种“别墅”“宝马轿车”“自拍神器”“私人飞机”“豪华邮轮”,不一而足。据中消协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清明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品高达千吨以上。

  低碳生活并非新话题,早在2008年有媒体热议低碳概念时,不少人就曾在低碳生活方式上有所打算。不过更多的人以为,低碳说起来很时髦,但很遥远,而且那是政府和绿色环保组织的事,自己犯不着杞人忧天。

  一杯茶、一对烛、一盘果、一封信,收费100元,这样的代客祭祀方式你接受吗?重庆曾有陵园推出过这样的“基础套餐”。“一封信”代客祭祀跨时空的特点,弥补了清明节短时间、高密度祭扫集中带来的不便性,既满足了公众缅怀先人、追忆亲人、表达哀思的需求,又体现生态文明环保的特点。如果这样的方式能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付诸行动,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应该很可观。

  近年来,网络祭祀之风也已悄然兴起,许多人不再扶老携幼、熙熙攘攘地去陵园墓地凭吊,而是通过互联网,或献一束鲜花或送一段旋律或点一支跳动的蜡烛,或兼而有之,如此寄托自己的悼念之情。

  表面上看,这不过是祭祀方式的创新而已,实则所折射出的东西很多。网络祭祀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它标志着又一种文明祭祀方式的诞生。此种零碳祭祀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先人。它不仅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且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

  那种相互攀比的祭品大比拼,当然会给商家提供发财的商机,但并不一定就与生者对逝者的缅怀之情成正比。国人重视人伦,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彰显孔老夫子所说的“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祭祀文化内涵,便已足够。换言之,发扬光大清明传统中有益于当代的积极文化因子,通过祭奠、感恩、追思等新型祭祀礼仪,不仅折射出公众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对文化理想的执着追求,更折射出公众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这既对逝者遥寄出深切的感恩和思念,又由此进行一次庄严的心灵对话,涤清心灵中的一些尘埃。

  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每个人都有生命终止的时候,通过健康、生态、文明的方式纪念,追忆故人功绩,寄托人们哀思,教育、激励后人完成其未竟的事业,这已足矣。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正大踏步走向科学和文明,人们对待生与死应该更加唯物、更加科学。殡葬、殡仪也应该更加节俭、更加文明。

  创新祭祀方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最关键的是,公众须在认知上有一个大的提升,在较高层面真正意识到打破传统祭祀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能从灵魂深处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

  (姚村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政经新闻
   第A3版:综合新闻
   第A4版:融媒·时评
   第A5版:国际国内
   第A6版:专刊
   第A7版:专刊
   第A8版:武宁新闻
清明节期间 贺嘉山陵园、马宿岭公墓及蛇头岭墓区周边交通管制
市政府民声直通车:部分受理件办理情况通报
创新祭祀方式折射公众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客车爆燃事故逃生为何如此之难
“冠军举报村官”事件调查:公信价最高
直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