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务新媒体:让政务归政务,媒体归媒体

  如潮水一样来,又如潮水一样去,这就是政务新媒体。当下很多地方开始一波政务新媒体关停潮,一个个地宣布“关停”和“注销”,与当初开张时的热闹与高调形成鲜明对比。对于这波关停潮,从我接触到的基层“新媒体小编”看,他们没有一丝留恋,反而都如释重负,喜大普奔。终于不要为流量打工,终于不必在推送前如履薄冰担心“埋雷”,终于不必干一些毫无成就感的事情,也终于不必被不同机构那些逼着小编们不务正业的“政务新媒体排行榜”绑架了。

  官方也许只是为了规范新媒体和给基层公务员减负,在我看来,这种收缩也是一次价值重估,在纠偏中对政务新媒体重新定位:政务的归政务,媒体的归媒体。

  媒体是什么?媒体是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是沟通的一个中间桥梁,它需要与双方都保持某种距离,不站在某一方说话,用事实去客观呈现。而政务是什么?政务是党政机关信息发布的一个分支,政务发布必须站在官方的立场和视角,发布官方掌握的信息。政务发布和媒体报道是两件事,政务发布是官方在新媒体上的延伸,核心应该是“信息发布”,增加政府运行的透明性,发布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公众有必要知情的信息,在突发事件中及时回应舆论质疑。——这才是正业,“政务新媒体”并不是一个实体概念,重心不在“媒体”而在“政务”,它的确切含义应该是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布政务信息。

  但当下不少所谓“政务新媒体”的路都走歪了,强化着自身“新媒体”的属性,而忽略了关键的“政务”。也许成功把自己做成了“新媒体”大号,但“含政量”非常低。放眼望去,那些貌似很火的政务新媒体号,公众真正关心的“政务信息”没发几条,正经体现“信息公开”的新闻没几条,有的多是搔首弄姿的蹭热点,自娱自乐的抖机灵,自吹自擂的营销,与部门事务毫不相关的鸡血鸡汤,华而不实的标题党,沾染了自媒体诸多恶习。不客气地说,与那些脸上写着10万+欲望的妖艳营销号没什么两样,缺乏应有的政务信息内涵。

  如此多的政务新媒体号,可真正让公众觉得成为官民沟通平台的有几个?以“政务信息”塑造了自身特色、赢得民众信赖的有几个?在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成为公众知情窗口的有几个?以鲜明的“政务”属性让人记住的有几个?恕我眼拙,真的很少。“新媒体”的流量属性压倒“政务”基因,这是政务新媒体的最大失败。毋庸讳言,这一波政务新媒体热,实际上并没有给扩大政务公开和透明带来多少进步,扎堆的入驻,花哨的技法,浮华的泡沫,至多只是给一些平台奉献了流量而已。

  这一次对政务新媒体的规范,很大一个方面是弱化流量,我很赞同这个评价导向。确实,当下很多政务新媒体完全被流量绑架了,以“流量”论英雄而不是“政务发布效果”,沾染了一身“新媒体虚荣病”。流量对“变现”有用,对“营销”有用,对“虚荣”有用,对政务传播有什么用呢?基本没什么用,政务信息对每一个地方每一个部门来说,都有着特定的传播对象,其实都是“特定的小众”,本来流量就很小,关注的人就不多,不需要不相关的人关注,不需要那些乱七八糟的流量,不需要什么10万+。

  政务的归政务,媒体的归媒体,不要不务正业了。远离流量,老老实实地做好部门政务信息发布的平台,以“政务公开”作为评价标准,以服务公众知情为核心,蹭热点、抖机灵、标题党、玩套路、拉流量,这些就算了。     (曹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政经新闻
   第A3版:综合新闻
   第A4版:融媒·时评
   第A5版:国际国内
   第A6版:魅力乡镇
   第A7版:专刊
   第A8版:视点
政务新媒体:让政务归政务,媒体归媒体
直抒己见
要厚爱 更要严管
泄题疑云:是“失误”还是“事出反常必有妖”
问政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