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衔接 平稳过渡

——幼小衔接入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叶枫

  幼小衔接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关键环节。科学的衔接应超越单纯的知识准备,聚焦于良好行为习惯、心理品质与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起始单元通过国家认同、身份认同、学科认同的递进设计,为儿童搭建自然平稳的过渡“缓坡”。本文结合实践案例,从阅兵式洗礼、日常活动浸润、开笔礼展示及校家社共育四方面,探讨如何实现幼小衔接的“巧融合”。

  价值引领

  在国家认同中完成精神洗礼

  核心素养的培养始于价值观的塑造。统编教材《我是中国人》《我爱我们的祖国》通过简练的语句与具象的画面,引导儿童建立初步的国家认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组织一年级新生观看阅兵式。当孩子们看到整齐的方阵、威武的军容时,教师适时讲解:“这是我们国家的阅兵式,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力量。”这一刻,教科书中的抽象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民族自豪感。这种将课堂学习与重大仪式相结合的方式,为儿童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启蒙,在幼小心灵中播撒爱国主义种子。

  习惯养成

  在日常浸润中实现平稳过渡

  幼小衔接的重点在于学习品质与行为习惯的持续培养。开学初,教室通过图书角、植物角等功能区设置,营造温馨安全的环境。教师带领学生熟悉教室周边的饮水机、卫生间等设施,消除陌生感。从“铃声响,进课堂”的课前准备,到“站如松,坐如钟”的课堂规范;从排队“快静齐”的纪律意识,到按值日表打扫卫生的责任培养——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环节,正是通过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帮助儿童建立秩序感与归属感。教师将入学教育融入游戏活动,通过“物品归位小能手”比赛培养整理习惯,在“倾听之星”评选中强化专注力。这种寓教于日常的浸润式教育,让习惯养成自然无痕。

  文化传承

  在开笔启智中确立身份认同

  《我是小学生》以上学歌激发角色转变的喜悦,《我爱学语文》则通过读书、写字、讲故事三幅插图勾勒语文学科素养培育路径。在第二周举行开笔礼,学生表演手指操《上学歌》,在《天地人》学习中书写“人”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的做人道理,实现识字教学与品格教育的统一。这种将传统文化仪式与现代教育理念结合的方式,既强化了“小学生”的身份认同,也为语文学科素养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讲故事、听故事的环节设计,更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与想象力,实现了从“玩”到“学”的自然过渡。

  协同共育

  在校家社联动中形成教育合力

  成功的幼小衔接需要校家社三方协同。新生家长会上,教师通过解读《我爱学语文》中的亲子阅读指导,帮助家长理解“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班级群定期分享亲子阅读书目、生活实践案例,引导家长开展“超市购物识字”“厨房里的数学”等趣味活动。对适应较慢的儿童,教师通过个别化指导计划,与家长共同制定阶梯式目标。建立“成长记录卡”,教师记录学生在校表现,家长反馈居家情况,实现双向沟通。这种个性化关注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有效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情绪。

  总之,幼小衔接的“巧融合”,本质是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教育智慧。通过价值引领、习惯浸润、文化传承与协同共育的四维联动,教师为儿童搭建的不仅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缓坡”,更是通向终身发展的桥梁。当儿童带着良好的习惯、积极的情绪和社交自信开启小学生涯时,他们获得的将是受益终身的成长动力。

  (市双峰小学 叶枫)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时评·视点
   第05版:要闻
   第06版:教育
   第07版:烟水亭
   第08版:乡域
名师团队赴湖口开展教育帮扶
承办省少先队建队纪念日主题活动
创新形式推进思政教育
开展烈士纪念日主题团队活动
开展学生常见病筛查
深入探索“非遗+美育”教学新路径
精准施策蓄力2026届学考
高校专家来校举办数理科普讲座
深入研习数学新教材
科学衔接 平稳过渡
主题黑板报评比扮靓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