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莼菜鲈鱼

  吕 峰

  鱼者,余也!因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鱼成了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古往今来,中国人爱吃鱼,且会吃鱼,甚至什么时节吃什么鱼,什么鱼什么吃法,什么吃法才最美味,都有讲究。在诸多的鱼类中,鲈鱼是极具名声的,它以鲜嫩的肉质、香溢的味道、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人们的最爱。

  最初知道鲈鱼,源自莼鲈之思的典故。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客居洛阳,见秋风扬起,遂念起家乡的莼羹及鲈鱼,感叹道:“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命驾而归。张翰因思乡,因怀念家乡的美食,遂辞官回乡,被传为佳话,他亦有诗为证:“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因为张翰,莼鲈之思成了思念家乡、归隐林泉的代名词。此后,莼菜与鲈鱼频频出现在诗里、画里。杜甫有诗曰:“豉化莼丝熟,刀鸣脍缕飞。”元稹也有诗曰:“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范仲淹亦写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辛弃疾也写道:“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从这些诗中,可一窥它们的独特魅力。

  因莼鲈之思的典故,鲈鱼与莼菜成了绝配。莼菜,多年生的水草,用它来作羹,味道已十分鲜美,再配以鲈鱼,想想即让人觉得鲜香四溢。袁宏道在《越中杂记》中写尽了莼菜的风姿与风情,其外观是美的,“其枝丫如珊瑚,而细又如鹿角菜。其冻如冰,如白胶,附枝叶间,清液泠泠欲滴。”其味道亦是美的,“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有些人读了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溢美之词。吃过莼菜的人,却知道他的论述绝非溢美之词。

  有一次,去西湖,走累了,随意进入一家菜馆,要了一碗莼菜鲈鱼羹。座位在窗子边,正对着莽莽湖山。边吃边望,整个心胸似乎被放大了,甚为愉悦。在吃羹的过程中,我想起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极爱吃莼羹鲈鱼,写下了诗句“鲙缕鲜仍细,莼丝滑且柔”。对客居杭州的周华诚来说,喝莼菜汤,喝的是诗意,喝的是意趣,“这一碗莼菜汤,透明见底,仿若无物,只有依稀用淡墨抹出的一叶叶小舟泛于湖上。”

  鲈鱼有淡水鲈鱼、海鲈鱼之分,名气最大的是松江鲈鱼。曹操大宴宾客时,曾遗憾地叹息道:“今日高会,珍馐略备,所少吴淞江鲈鱼耳。”松江鲈鱼因鳃膜上有两条橙黄色的斜条纹,似四片鳃叶外露,得名四鳃鲈鱼。相传,隋炀帝游历江南,品尝到四鳃鲈鱼,觉得口感奇妙,无比欢喜,拍案惊赞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

  鲈鱼的吃法颇多,清蒸,红烧,煲汤,都异常鲜美。母亲善做清蒸鲈鱼。她先刮去鳞片,开膛,去除内脏,连盘子一起放到锅里蒸。等到空气中渐渐氤氲着一股股沁人的香气时,熄火,将鱼端出,浇上鲜酱油,洒上葱花,鲈鱼如虎添翼般,美得让人看了直咽口水。鱼肉像洁白的豆瓣,如玉般晶莹,汤汁带着葱姜的清甜,豉油的香,吃到嘴里,瞬间即把我的味蕾带入极致的境界。

  鲈鱼之所以受人青睐,除去蕴含其中的文化因子外,在于其肉质肥美、营养丰富。鲈鱼含有易消化的蛋白质、脂肪、钙、铁、硒等,有健脾胃、补肝肾、化痰止咳的功效,在《神农本草经疏》中,鲈鱼是与脾胃相宜之物。在《本草纲目》中,它可“补五脏,益筋骨,治水气”,多食宜人。是啊!人的脾胃若是不适,五脏则无所滋养。脾胃好了,胃口自然好,身体自然棒。

  古人嗜好鲈鱼,并为之撰著赞颂,目的不仅仅在于舌尖上的享受,而是把它当作思乡之物,是士人生活态度的表达。不过,鲈鱼能与思念故乡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实乃诗意盎然之事。其实,生活就是如此,有些美食或物件,虽简单寻常,甚至有些平庸,可是一旦与情感联系在一起,即有了让人恋恋不舍的美好。

  一九二三年初秋,离家已久的叶圣陶先生与朋友小酌,嚼着薄薄的雪藕片,喝着爽滑的莼菜羹,忽然念起了故乡,遂写下了《藕与莼菜》,引起无数人的感怀,“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原来,一蔬一饭里的乡愁竟是那般有滋有味,竟是那般让人眷恋难舍。

  “惟有莼鲈堪漫吃,下官亦为啖鱼回。”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吃一条肥美的鲈鱼,喝一碗清爽的莼菜,在满足口腹之欲外,更能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堪称美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专题
   第03版:视觉
   第04版:理论·视点
   第05版:综合
   第06版:公益
   第07版:生活·健康
   第08版:专题
夫妻沟通畅,婚姻鲜活有生命力
研究发现细菌也会“通风报信”
科研团队通过家蚕等挖掘寿命调控靶基因取得新突破
新研究:海洋生物保护存在“偏见”
莼菜鲈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