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帆 江彩霞
乍暖还寒,走进浔阳区湓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王苏萍正在办理城镇居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申请,今日社区干部凌静坐班,解读政策,收集材料,整套流程一气呵成,王苏萍如沐春风,满意而归。与此同时,社区党委书记钟晓菲和社区工作者何乐正挨家挨户敲开所辖紫玉双庭小区居民的家门,与他们话家常、谈问题、提意见。在浔阳区,无论是社区内集成通办的高效,还是社区外服务前移的主动,不同的是场景,相同的是“内外兼修”、便民惠民的温暖。
近年来,浔阳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主线,以“浔事三有”为内核,探索实行社区“集成通办+下沉服务”为民服务制度,推行轮岗办事制、走访寻事制、智联问事制,做到社区随时有人坐班、有人上门、有人答疑,推进社区干部进小区、进楼栋、进家门,不断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
干部提能 办事有速度
“一个微笑相迎、一声问候暖心、一杯热茶相敬、一份真诚办事、一句慢走相送。”在人民路街道孙家垅社区服务大厅,“五个一”党员示范岗的承诺十分醒目。“服务热情周到,业务熟练高效。”刚刚办完高龄补贴社区居民刘兰妹在“群众意见评价本”写下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该区全面推行“综合受理、分类办理、一次办结”服务模式,通过事项梳理、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将社区原有的5个“小专窗”,重新整合为1个“集成通办”的“大综窗”,提供优质咨询、精准导办、无差别受理、帮办代办等综合性服务。编制《社区“全岗通”工作手册及办事流程》,实现“一专多能,全岗都通”。目前,全区83个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均设置综合服务窗口,23项依法履责、35项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统一纳入服务范围,实现事项集中办理,做到“只进一门,只到一窗,只跑一次”的便捷,切实提升群众的办事体验与满意度。同时,每月举办“社区讲坛”,围绕社区服务事项办理、岗位技能清单、政策法规知识、基层治理等主题开展业务交流,以“领题、破题、解题”的方式,开展老书记“一对一”帮教赋能行动,进一步夯实社区干部的“基本功”。
重心下沉 寻事有温度
社保年审本不是件难事,但在甘棠街道新公园社区居住的独居老人张晓静眼中却成了难题。“张奶奶,我们来帮您做社保年审啦!”专职网格员邹凯莉如约而至,让张奶奶倍感踏实。
党员干部沉下去,民心民意升上来。该区大力探索实行社区“集成通办+下沉服务”为民服务工作制,社区干部腾出精力聚焦主业,扎根小区,服务前移,实现群众少跑腿。各社区因地制宜,创新服务形式,女儿街社区专门印制有社区干部、网格员、楼栋长联系方式的“网格爱心联系卡”,送“卡”上门、服务到“家”;长虹北路社区创新打造“七点半议事厅”,为居民下班后搭建议事协商平台;姚家洼社区在居民聚集点设立3个“拉家常协商议事角”,社区干部在与群众话家常中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在上门收集诉求清单的基础上,依托“红色蒲公英”微信小程序,嵌入“上门日志”模块,对居民诉求进行分类研判,制定处置方案。同时建立由专职网格员上门回访、社区书记电话回访“双回访”机制,了解居民反映诉求解决推进情况和满意度,确保群众“关键小事”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资源聚合 问事有精度
“发电厂小区里没有电动车棚,楼道里挤满了电动车,居民进出很不方便,请社区上报街道,联系相关单位及时解决”。金鸡坡街道发电厂社区居民“议事厅”内,每周例行的“三方联席”会正在召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通报上周小区里的“大事小情”。一周内,发电厂小区电动车“乱象”也在“三方协商”敲定后,由区住建局“领题”新建2座“电动车棚”妥善化解。
该区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每周召开会议研究群众诉求和治理难题。会上,对社区层面“三方协同”能够解决的,分工认领及时处理;解决不了的,由社区汇总上报街道。街道解决不了的,及时进行“吹哨”,相关职能部门“应哨”处置;对涉及多个部门或群众反映强烈的“疑难杂症”,建立“一事一议”制度,召开“3+N”座谈会,邀请相关部门、群众代表列席,共商共议推动解决。去年以来,全区83个社区(村)共召开“三方联席”例会和“3+N”座谈会820余场(次),累计处理各类群众诉求1211件。通过协商议事、重心下移、服务下沉,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