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红旗
“帮村民销了多少只鸡?现在可以接受采访了吧?”几个月来,柴桑区新合镇利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荣权面对采访请求总是摆手拒绝,自认“没干出什么成绩”。然而前几天,当记者走进村部,他正与村委热烈讨论当前的工作。看见记者,余书记笑着对村委招招手:“我们是自己人,稍等等,先接待记者。”——这位曾羞于谈成绩的书记,终于要讲述利民村闯入柴桑区村级集体经济“百万俱乐部”的成功密码了。
“非常6+1”
项目落地生根
“村集体经济这几年上了新台阶,完全得益于‘非常6+1’项目落地生根。”余荣权言语间是实干家的底气,利民村的产业蓝图随即清晰展开:6个千亩基地如众星拱月——凌华蔬菜与研学基地、錱鑫利民热带水果园、凌家湾水稻种植、螺山水库东西两侧的茶叶和油茶、蓬勃的中药材种植;一个100千瓦光伏发电站源源不断输送能量。这里正被打造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果、有美食、有欢乐的文旅生态度假区。
在余荣权心中,产业兴村的根基既深扎于脚下这片沃土,更牢牢系着百姓的期待。岁月流转间,两个画面始终镌刻在他记忆深处:初任民兵连长时捧回市级先进奖牌的荣光,以及送子参军时那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嘱托。“爱农村、懂农业、念农民”如同一条金线,贯穿他的奋斗轨迹。他不仅是规划者,更是挽起裤腿的实践者:他带头创办家庭农场,成了村民口中的“鸡司令”,年出栏散养土鸡一万羽。他帮扶村民吕龙松养鸡,免费提供鸡苗和关键的前期技术,确保70%以上成活率。眼光独到的他更延长产业链,精心开发的童子鸡礼盒和腊鸡进入市场便成“爆款”。
党建引领产业大发展
2022年,利民村党支部荣膺“江西省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集体经济收入56万元。余荣权掰着手指和记者细数家珍:光伏电站投资70万元,年收益约8万元;100万元投入的火龙果基地年收益8万元;中药材和水稻贡献20万元;新兴的竹荪大棚以土地租金入股带来7万元;公益性收益3万元;农业园区企业入股分红10万元。这几年一直保持稳增长的势头。展望2025年,村集体经济将突破百万元大关。
在镇党委支持下,利民村先后争取资金300多万元:新建联动大棚基础设施耗资200万元,道路拓宽与园区亮化30万元,为民办实事及环境提升20万元。产业与人心在这里交汇,党员先锋带头示范,撬动周边群众和社会资本踊跃参与,将最初的“6+1”项目扩展为生机勃勃的“7+1”产业基地。2021年引进竹荪种植,采用“支部+企业+农户”模式——支部牵头、企业技术支持并包销、农户出地出力,试点10余亩联动大棚便带来20万元年产值预期。
实力村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在奔赴“城市供应站,秀美休闲村”新赛道上,利民村发展不停步,顶着“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光环,吸引了17家企业投身文旅开发。其中,首届文化旅游采摘节引爆人气,吸引近十万游客。2020年建成的凌华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接待学子数万人,2021年落成的蚂蚁河生态农庄日接待用餐游客500人。螺山水库周边,一个融合生态氧吧、宜居宜业、康养休闲的度假区正在逐步形成。一、二、三产联合发展的交响曲,正在这片土地上奏响。
“现在可以接受采访了吧?”这声询问背后,是余荣权从自谦“无成绩”到坦然展示成果的转变。利民村的每一份成绩都写满汗水:从“鸡司令”帮扶邻里的温暖,到光伏板下流淌的能量;从千亩产业基地的蓬勃生机,到游客如织的采摘园。
当利民村在产业融合的版图上不断伸展它的枝干,余荣权带领团队以朴素而坚韧的实践,为无数美丽乡村照亮了一条通往丰饶的路径——所谓振兴,终究民心所向与群策群力共同作用,在时代沃土上结出“利民”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