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美铁路人”王中美的焊枪人生

金 璐
  (图片由中铁九桥提供)

  本报记者 金 璐

  从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到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60余座世界级桥梁的雄伟身姿下,都镌刻着她奋斗的深深足迹。

  在九江长江之畔,中国中铁工业九桥公司的焊接车间内,一位身着厚重工装的女性手持焊枪,在滚烫的钢板上精准作业。焊花飞溅间,一道均匀流畅、银光闪闪的焊缝在她手中悄然成型。

  她就是王中美,中国铁路桥梁建设领域“女焊将”,第七届“最美铁路人”称号获得者。多年来,她始终坚守在焊接一线,完成30项技术攻关、获得22项技术专利,填补了多项焊接工艺国内空白,让“中国智造”的焊花绽放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铁路桥梁建设点亮了一片璀璨而壮丽的星空。

  两代建桥情 从“小焊工”到“免检王”

  王中美与桥梁的缘分,始于父亲焊枪下的星光。1973年,九江长江大桥动工建设,父亲王全亮作为电焊工投身其中。小时候,王中美觉得穿制服的父亲格外神气。1993年大桥通车,父亲指着桥说:“丫头,以后咱们要建更多跨江跨海的桥!”这句话在她心里种下了一个梦。

  2001年,王中美从武汉铁路桥梁学校毕业,怀揣着建桥梦走进中铁九桥。虽学桥梁专业,她却毅然投身电焊工一线。当时一同前往的7个女孩,最终只有她坚持了下来。初次拿起焊枪,现实的艰难超乎想象:厚重的工作服密不透风,刺眼的弧光、高温与焊烟的双重夹击,让初出茅庐的她有些动摇。工友劝她放弃,而父亲——新中国第一代桥梁焊工的教诲却在此时回响:“你不只是在烧电焊,而是在捍卫大桥的生命。”

  这份责任让她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为练就过硬本领,她跟着师傅赵文芳反复揣摩练习每个细节:绑沙袋练腕力,冷敷缓解眼疲劳,认真记录熔池温度参数,即便工装湿了又干也不在意。渐渐地,她焊出的焊缝均匀流畅,一次性探伤合格率达99%,“免检王”的美誉由此而来。谈及自己的作品,王中美眼中总是闪烁着自豪的光芒:“看到自己焊出来的成果如此漂亮,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我特别享受这个过程,并且不断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力求做到最好。”

  2015年,父女俩以特殊方式“重逢”——王中美参与九江长江大桥加固改造工程。当王中美钻进钢箱梁时,50厘米宽的空间仅容蜷身。“夏天像蒸笼,焊花溅到皮肤上‘滋啦’作响;冬天寒风直往骨头里钻,手冻得握不稳焊枪。”为了更方便地工作,她剪短了长发,让汗水直接滚落钢板,在40°C高温的钢箱梁里一待就是八小时。

  一次探伤检查,她发现某段焊缝存在微小气孔。蹲在仅容半身的箱体中,她举着面罩反复调整角度,焊条与钢板碰撞的火花照亮了钢梁内壁的锈迹。这时,父亲的话又在耳边响起:“焊缝是桥的筋骨,容不得半点马虎。”三小时后,当探伤仪显示“合格”时,她才发觉后背已完全湿透。

  2019年大桥恢复通车,列车鸣笛声中,王中美站在桥头,望着钢轨延伸远方,她轻抚桥墩上父亲留下的焊痕,默念:“爸爸,您参建的大桥,我让它重获新生了。”

  以焊枪为笔 绘就桥梁“技术突围”

  回首那些攻坚克难的峥嵘岁月,王中美目光坚定,语气沉稳却掷地有声:“当时压力确实大,但每一次成功实现‘技术突围’,都是在钢铁上给中国高铁盖钢印——中国制造,绝对行!”(下转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情系天山儿女引领新疆发展纪实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强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
湖口县:~~~
~~~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融媒·视点
   第05版:综合
   第06版:健康
   第07版:乡域
   第08版:公益
雪莲绽放新时代 团结奋斗谱新篇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央媒看九江
文旅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长虹立交桥拓宽改造项目有序推进
“最美铁路人”王中美的焊枪人生